当前位置:

网购市场维权仍须盼“王海”

来源:红网 作者:朴鲁 编辑:艾伦 2014-03-15 00:03:20
时刻新闻
—分享—
  3月14日,全国青联委员、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汤建军谈起“王海现象”时说:“王海打假,就消费者维权而言,有其积极一面,但就社会而言,可以说是对部分职能部门不作为、部分企业不负社会责任的一种讽刺。”(3月14日红网)
  
  1994年,《消费者保护法》颁发,1995年,中国打假第一人“王海”进入人们视野,开启民间消费维权时代,之后,各地打假人士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就红极一时的“王海现象”。而2000年后,“王海们”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而近日的一个调查显示,约有六成网友不知道王海。曾经的打假英雄,如今却鲜人提及,不少人不禁叹息,“王海”的时代远去了吗?
  
  “王海”现象的出现,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个人法律知识缺乏,维权意识淡薄,不少消费者在遭受不良商家欺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更没有这个意识,而且凭借一己之力难以和商家抗衡,“王海”这一类职业打假人的出现,不仅充当了消费者的维权“代言人”,改变了消费者弱势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对推广消费权益知识和遏制“假货”交易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消法》的普及,让每个消费者开始重视自身权益。在当时来说,是对市场监管的有力补充,也有效推动了法治社会建设。
  
  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政府查处力度的加大,以及市场监管的加强,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当权益受到侵犯时,不少消费者会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打假”不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而变成了消费者在消费购物同时自然保有的心理素质,大家不再把维权当成是某个特定“职业”,而是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当“王海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自然也就回归了大众队伍。这本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全民维权意识的提升,也说明法律规范更趋于合理,市场轨迹按照良性发展。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王海”了?答案是否定的。
  
  随着网络的发展,市场坏境出现了新变化,以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象被网络购物打破。就现在来看,网购已经成为不少人的选择,足不出户,只需在互联网上就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各大购物门户网站日趋火爆。网络购物不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打通了地域市场,但是网络购物的“非现场性”导致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看不到实际的商品,只能凭借网络上的图片、文字说明,加上和店主的沟通,作为买卖的依据,又由于法律上关于网络购物的条文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存在法律空白,缺乏管制和监督,网络上假货横行,有的卖家心存侥幸,也有的消费者滥用权利,因此买卖纠纷成为常事。热衷于网络购物的一般以年轻人居多,但是网络购物的便捷性,使得越来越多中老年人也开始使用。由于对网络环境的不了解,一旦买到假货,或者货不对版,或者出现质量问题,中老年网购消费群不知道如何维权,甚至还有一部分消费者抱着息事宁人,“怕麻烦”的态度,在网购市场陷入被动。
  
  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消法》),自2014年3月15日起实施。新消法的出台,对网络购物、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等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热点问题作了明确规定,网络购物维权也有法可依。如何引导网络购物消费者维权,尤其是中老年网络消费者维权,是市场面临的新课题,呼吁网络“王海”们重新登台。
  
  文/朴鲁

来源:红网

作者:朴鲁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3/15/329754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