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唐诗度盛夏

来源:红网 作者:袁文良 编辑:夏熊飞 2014-07-05 00:02:36
时刻新闻
—分享—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人们免不了打开电扇空调,营造清凉环境。然而,古人没有风扇空调,避暑方式完全依靠自然,或栖于树荫之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于是,不少的文人骚客也就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避暑佳作。即使是今日,在炎炎酷暑之时品读唐代众多诗人的消暑纳凉名篇,也会令人顿感凉爽惬意。
  
  临水之地是古人避暑的最佳选择。炎炎夏日,若得一处亭台楼榭桥畔相伴,着实是纳凉人的福气。诗人孟浩然所写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生动勾画出水边纳凉的情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于亭台纳凉的福气,读之仿佛有一幅闲适自在的画面在眼前铺展开来。而诗人刘禹锡更是喜欢在水亭边纳凉,曾作有《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精帘莹更通风。”四句诗描写出文人们在竹林水阁、绿荫小亭纳凉,静听水声潺潺,饱览园中秀色,清凉自生的快意,现在读起来犹如欣赏一幅诗人纳凉的美丽画卷。也有诗人在水边乘凉时挥杆垂钓,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一诗就描写了纳凉垂钓之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试想,划着小船去钓鱼,安安静静地等鱼上钩,火热自然被抛在了一边。傍晚时,把船泊在池塘边,用自己垂钓的收获做下酒菜,然后美美地进入梦乡,这种闲适,真可谓羡煞神仙,诗人也自然是乐不思蜀。
  
  坐在树下或走进竹林,也是古代人们采取的乘凉方式。诗人高骈与友人在树纳凉时,诗兴大发,当即吟得一首《山亭夏日》:“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在人们面前描绘出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置身其中,自然会周身清凉,酷暑顿消。诗人王维为消暑度夏,在陕西终南山下建有竹里馆。每逢炎热之时,便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莫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而今读之,不仅可感受到诗人的悠闲情趣,而且从内心会感受到丝丝凉意。而诗人李嘉佑在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考取进士后,谋得了一个清闲的小官,他不羡慕侯爵的尊贵,在江边修建了竹楼,夏日于此纳凉时有感而发,作得《竹楼》一诗:“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短短四句,把诗人的悠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南风习习吹来,即使是在酷暑里也用不着摇扇,而且还可以把乌纱帽随意搁在一边,美美地睡上一觉,此情此景,不知令多少人羡慕。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古代文人也懂得这个道理,认为清心静气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消暑诗》可谓是对这观点的诠释:“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炎炎夏日,诗人心平气和的独坐于院中,闭目静思,心无杂念,自然会惬意地感到清风徐来,凉生心底。另外,诗人于一年盛夏之际前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禅室内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诗人进得门来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内很安静的坐在那里,顿有所悟,当即以《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为题赋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精辟的诗语向人们进一步阐明了“心闲静则觉凉”的道理。由此看来,“心静自然凉”确实是一剂消暑良方。
  
  如今,当我们在享受着空调等现代化电器的好处时,不妨也学习一下古人,在盛夏品评一壶清香悠远的茶,读几首妙趣横生消夏唐诗,来一个千年穿越,与唐代诗人一同度夏,一同品茗,一同吟诗,丝丝清凉也一定会透彻脊背。
  
  文/袁文良

来源:红网

作者:袁文良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7/05/339515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