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林永芳:哪怕只影响一个人,也就不算白写了

来源:红网 作者:林永芳 编辑:夏熊飞 2014-08-26 17:40:17
时刻新闻
—分享—
  

    作者简介:福建人,政府机构职员。在《杂文报》、《杂文选刊》、《杂文月刊》、《中国青年报》等发表评论随笔数百篇并被《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喜剧世界》等转载,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青年文摘》等多家年度选本。
  
  红辣椒: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评论写作的?有什么精彩的小故事和我们分享下吗?
  
  林永芳:大概是2008年前后吧。因为喜欢阅读历史、哲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以及《杂文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中的思辨类文字,影响了自己的思维习惯。当时《杂文报》有位资深作者看了我各类体裁的几篇作品之后,先是大大表扬了一番(我想,应该是心怀善念,旨在鼓励后进吧),说,“真想不到您的杂文写得如此之好——思维清晰、语言犀利,批评尖锐深刻,更兼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读来痛快淋漓”,后来又说,我发现你的文字冷峻、深刻,很适合写杂文、评论(大意如此)——就这样,人家或许随口一语,却让我大受鼓舞,于是,凡有感想即放手行之于文,便成了所谓的杂文或评论。
  
  红辣椒:写作过程中有何感悟?作为一个时评人,我们又该如何参与这个时代的命运?时评,到底有多大的力量?时评的价值在哪里?
  
  林永芳:所谓的“文章济世”,不是童话就是特例,所以,不要幻想一篇文章可以改变世界。但一篇有理有据的评论文,可以在这个众声喧哗的“观点市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保持言论领域的“生态平衡”尽一份力,让“观点市场”的消费者多一种选择、从而“兼听则明”,也让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有机会在更好的平台上得以传播,哪怕多影响一个人,也就不算白写了。
  
  红辣椒:对时评目前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有何看法?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传统评论会走向衰落吗?
  
  林永芳:最大的问题是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的倾向十分明显。无论作者还是编辑,似乎多半认为时评以时效为上、以观点取胜,不必过多计较字词句段和谋篇布局等“文章要素”。加上许多评论人每天忙于找新闻由头、迅速成文、多发稿多拿稿费,永远没时间多看书多充电提高,有的甚至一天写N篇,于是,大多数时评沦为劣质的速成品,除了拿稿费之外没有任何存留价值,甚至不好意思收入自己的文集。我想,时效固然重要,可,为何就不能稍事打磨,或者调整一下“一天多篇”的做法,数量稍微缩减一点、质量稍微提高一点呢?
  
  我不知道阁下所说的“传统时评”具体指什么。如果是指“以传统纸媒为载体的时评”的话,换个网络平台、微信平台,能不能就算是“传统时评濒死(或已死)”呢?如今许多微信公众号不时刊发文质兼美的时评,受众也不少,充分说明,只要选题精准、文章好看,换个平台一样大受欢迎地“活”着。换言之,最多只能说某个平台、某个载体有衰落之虞,而很难说“传统评论会走向衰落”。
  
  红辣椒:您心目中的红辣椒评论是怎样的?对于红辣椒评论频道,无论是编辑选稿编稿,还是未来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都可以给我们提提。
  
  林永芳:红辣椒在网评中的成就及地位有目共睹,表扬的话以前说过很多,其他朋友也说过很多,就不重复了。只有一个遗憾:编辑变换实在太过频繁,新人总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且各人视野不同、标准不一,不利于持续打造品牌。另外,未来的佳作评选活动,建议还是使用“双盲”方式——作者把参评稿交给指定的编辑,编辑将作者姓名隐去后再统一贴出参评。如此,则评委打分时无法直接看到作者是谁(除非搜索),有助于新人树立信心,公平参与角逐。
  
  红辣椒:谈谈自己的获奖感言吧,也给其他时评作者特别是新人提点建议、传授些经验技巧吧!
  
  林永芳:去年已答过,就不重复了。谢谢红辣椒给我提供这个平台,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肯定以及评论界朋友们的友谊,愿“辣椒”越来越“红”,也愿各位“写”有所成!

来源:红网

作者:林永芳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8/26/344961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