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沦为“镀金”的假学术有啥存在的必要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旻煜 编辑:刘艳秋 2014-10-22 00:06:35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12006人的一项调查显示,87.7%的受访者认为,官员“学术镀金”的现象非常普遍。“学术镀金”泛滥会带来什么影响?83.5%受访者认为会让官商非法勾结更难以察觉,70.4%受访者表示会助长官场学历泡沫。其他影响还包括:官员公款消费难以遏制(30.8%)、学历学位贬值(26.7%)、高校学术声誉丧失(21.0%)等。(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何谓“镀金”?实际含金量极低,追求的是表明上的光鲜亮丽,这就与绣花枕头无异。现实中,的确有很多官员是先戴上乌纱帽,再戴上博士帽的。按常理来说,通过正常途径考取的博士,每天起早贪黑地看书做研究写论文,都无法打包票按时顺利毕业。更别说需要日理万机、处理政务的各级官员了,抽出大量时间来钻研本就不现实。没有了乌纱帽的作用,博士帽估计还没那么好戴上。对此,公众早大加诟病,本次调查结果可以说就是公众直观的感受。一边倒的数据折射了公众对官员群体高学历的高度质疑。
  
  为何含金量低却还有大量的官员络绎不绝寻找高校“镀金”呢?这反映了公众认可度与组织程序认可度之间的反差与矛盾。虽然老百姓对官员所谓的高学历不感冒,但文凭却可以成为官场上提拔官员的硬性指标。比如,有些地方提拔厅级官员雷打不动的要求之一就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各地确定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时也是把学历当作了重要的参考标准。没有“光鲜亮丽”的学历,就等于在升迁程序上输在了起跑线上,不说官员,就是一个有进取心的普通人,都很难甘心。据中组部的一个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各级官员曾参加过各类研究生班等“学位速取”教育培训。官员群体对高学历的强烈渴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虽然官员对学历有强烈的需求,但倘若高校严把质量关,不滥发文凭,也不会让官员博士背上“学术镀金”的名声,虽然可能同样是为了升迁铺垫,但能在岗位上保质保量地完成授予学历学位证书的“规定动作”,也勉强可以说是学习研究能力的一种体现。但现实却常常令人啼笑皆非,比如曾经的“打黑英雄”王立军,原本大专都没毕业的他在走红后就迅速拥有多个硕士博士EMBA学位,29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博导研究员等光环,还有一百多项专利。再比如,原云南副省长沈培平在落马后,学历也被起底,文科教育背景出身、从未涉足理工科领域的他,可以突然变成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而且,他竟然顺风顺水得到了北师大的理学博士学位。
  
  当然,高校对于高校“学生”的谋取学位过程中的“大开绿灯”,也是有其利益诉求在其中的。比如,有了沈培平这个“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可观的权力资源,北师大就能与云南省普洱市政府共同组建“非实体性科学研究机构”的北京普洱茶研究院,并在两年内神速般到位研究经费近1000万元。
  
  官员要文凭,高校要社会资源,两者间因为利益走在了一起。需要指出的是,倘若此类博士官员没有落马,这般司空见惯的利益输送链条一般还不会有曝光的风险。虽然可能先前有相关举报的推动,但主要媒体的跟进起底曝光还是待到官员落马后井喷式地在舆论场出现,墙倒众人推,学历交易腐败上仅仅是他们众多“罪行”中普通的一点。而针对在任官员的有关举报,通常也不会掀起多大的波澜。明显违反新闻传播规律的公众监督黑洞的出现,也无形中增加了官员和高校出于各自利益考量,一拍即合进行“学术镀金”的胆量。
  
  虽然客观上大环境确实不好,但高校向乱作为的权力如此献媚,也是“功利化”的自我强化,是对圣洁学术的玷污。另外,我国党政机关任用领导干部历来主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官员才能的评定、提拔标准本不应该机械地规定为要达到某种层次的学历,而是灵活地确保官员有能力把领导岗位上的事情办好,所以一个更为科学的、淡化学历色彩的官员才能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健全。更为重要的是,动用权力资源来换取注水高学历文凭的,已经违背了道德法律了,那么,还有什么资格来做官呢?更有什么资格来获得提拔呢?
  
  文/林旻煜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旻煜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10/22/349887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