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嫌疑人用概率论质疑证据缘何成奇闻?

来源:红网 作者:夏熊飞 编辑:刘艳秋 2015-01-23 00:06:41
时刻新闻
—分享—

  嫌疑人在法庭上用概率提出质疑,还确切地给出数字,以反驳公诉人提供的证据,这事您听说过吗?做出此事的是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1月20日晚,周文斌的两名辩护律师之一朱明勇在微博上称,周文斌在近几日的庭审中,使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排列组合、误差理论等,来论证公诉人证据的“荒谬”。(1月22日南方网)
  
  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在法庭上用概率论质疑公诉人证据“荒谬”,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嫌疑人为自己辩护的行为,可新闻报道却有将其写成奇闻的趋势,君不见开头“这事您听说过吗?”的一问,不正是很多奇闻怪谈的招牌开头吗?
  
  “奇闻”之奇有两点,一是嫌疑人质疑的方式——概率论,二是嫌疑人质疑证据这一行为本身。前者“奇”,到也好理解,周文斌身为南昌大学原校长,又是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掌握一些概率论的知识,并运用在庭审的辩护中,也算得上“学以致用”。如若他面对明显存在“逻辑漏洞”的证据,毫无发现问题的能力,让“荒谬”的证据成为了自己的罪证,那还真叫人怀疑他的高学历、高资历的来路不正。
  
  而后者的“奇”就颇让人费解了,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嫌疑人为自己辩护,对公诉人的证据提出质疑,是嫌疑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天经地义之事。可连“见多识广”的媒体都觉得这件事存在“奇特”之处,那“没见过大世面”普通百姓,怕是要将其当做天方夜谭来品读了。
  
  常识成了“奇闻”,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观念认知以及法治环境的不完善之上。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好像一旦成为犯罪嫌疑人,就等于剥夺了一切权利,在法庭上就丧失了开口说话的自由,在法律的威严之前,嫌疑人就必须得卑微到尘土中去。一段时间内在绝大多数的影视剧作品,以及部分冤假错案中,向民众传递的就是“大法庭小嫌疑犯”的印象,普通民众与真实庭审鲜有接触的机会,便只能通过影视剧及传闻的来脑补庭审景象,于是乎这种刻板的印象便不自觉地映射在周文斌的自我辩护之上了。
  
  另外在不少庭审案件,特别是提起公诉的案件之中,很多公诉人在审理还没开始就已经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以法律的代表者而自居,在态度以及程序上,对嫌疑人低看一等,并不严格遵守“疑罪从无”的准则,总是希望被告人“乖乖听话”,最好能够痛哭流涕当场认罪,遇到嫌疑人为自己辩护的就会通过非正常手段百般刁难。
  
  正是这样的地位不对等以及程序存在的不正义,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甚至媒体的认知,让原本的常识成为了“奇闻”。而让“奇闻”重归常识,还得有赖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更加精准有效的普法教育,消除民众的刻板印象,也让嫌疑人意识到自我辩护是自己的基本权利;而锻造一个坚固的制度笼子并将权力锁在其中,也是确保这项基本权利得以正常行使的最根本保障。
  
  只有像这样用概率论质疑证据的嫌疑人越来越多,“奇闻”才真算回归常识了,也说明我们的法治环境得到了相当的改善。
  
  文/夏熊飞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夏熊飞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1/23/358431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