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师”名号不该是行骗的通行证

来源:红网 作者:杜建锋 编辑:夏熊飞 2015-04-10 00:07:57
时刻新闻
—分享—

  昨日,厦门大学辖区派出所——大学路派出所对外通报提醒说,近期,厦大周边频发“老师向学生借钱”骗局。(4月8日东南网)
  
  花样翻新的行骗手段,看似高明的骗人招数,往往让人真假莫辨,也让不少人成为骗子的盘中餐、碗中肉。这不,厦门大学附近,就有骗子打着“老师”的名号向学生借钱,仅三天时间,有关人员就连续成功拦截6起虚假信息诈骗转账。成功拦截固然体现了有关方面的能力与智慧,但也不是每一个学子都这么幸运,有成功拦截的,也就有上当受骗的,无论成功与失败,真正令人担忧的却是案例背后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理想的师生关系,该如梅贻琦说过的“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然而,时至今日,大学的师生关系却陷入了功利化、冷漠化、陌生化的境地,“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认识老师”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师利用身份推销书籍等来获利,学生则迟到、逃课甚至发展成为“租人上课”以应付课堂。如此这般的师生关系也让一些人看到了谋利的“机会”。
  
  而骗子当然也看到这一“机会”,记得去年11月有这样一个案例:重庆某高校保卫处贴出一则提示,大意是大家正在上课时突然进来一个貌似学校老师或领导的人,走进教室,直接将正在玩手机的同学手机没收,然后对玩手机的同学说,下课到我办公室去取手机,结果可想而知——是个骗局!这个人压根就不是学校的人。于本则新闻而言,骗子把师生关系作为行骗的楔子,利用从非法渠道获悉老师及学生的具体信息,打电话给学生并且能够直接叫学生的名字,由不得学生不相信。相对而言,学生防骗意识能力没有那么好,面对转账借点钱给“老师”的要求,实在是难以拒绝,这不是拉近师生关系的好机会吗?当然得遵照“师命”,结果自然是被骗。
  
  说句实话,这些骗子手段并不高明,那为何还有学生上当受骗,除了防骗意识薄弱之外,最重要的是虽然师生关系有渐行渐远的倾向,但实际上却意味着学生对教师有更深的依赖,期盼着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在选课时,有不少学生都会对教师进行一番“背景调查”;比如,在谈及大学教师时,学生每每都会不自觉地与中学教师相比较,渴望跟老师有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流。骗子正是从“拉近”师生关系入手,看到师生关系存在的“不正常”,才取得了成功。
  
  这种陌生化的“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反映了当前高校教学秩序失范的现实。经过几轮扩招,在教学活动中,庞大的学生数目让教师很难有精力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而现实的考核方式也让教师关注学生的动力不足。于是,不少教师囿于讲台,忙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互应,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难以感触到自己的存在。这种情况下,倘有“老师”打电话给自己,当然是一件“喜事”。
  
  并不高明的行骗手段击中的却是高校师生关系的软肋。于此而言,千万别轻信“老师借钱”的提醒固然重要,而改变当前高校这种功利化、冷漠化、陌生化的师生关系才更是重中之重,千万不能让“老师”的名号成为骗子行骗的通行证。
  
  文/杜建锋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杜建锋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4/10/364775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