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向世界精准传递中国声音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 编辑:夏熊飞 2015-04-23 10:11:55
时刻新闻
—分享—
  广集资料、深入研讨,反复比较、精益求精。2014年12月中旬,在连续奋战近两个月后,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专家们捧出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文件的英、法、西、俄、日、德、阿等7种语言译本,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近日,各语种译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作为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广受国际关注。正如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柴方国所言:“此次翻译工作对于帮助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之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是一项艰难的挑战——共计约3.3万字的文件,政治性强、专业性强,涉及大量法律术语和中国特色表述,要在短时间内精准译出,不但考验翻译技巧和语言能力,更有赖于丰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储备。而后者,并非翻译团队优势所在。
  
  责任就是无声的命令。编译局全局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如期高质量地完成了翻译任务,向世界精准传递“依法治国”最强音。
  
  精益求精,严格把关:用优质译作传播“中国声音”
  
  成熟的工作机制和精干的翻译队伍,是中央编译局圆满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
  
  核心概念精准不容有误,理论内涵完整不容缺失,自译创新合理不容生套。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必须遵循铁一般的原则。
  
  接到任务后,中央编译局立即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组织各语种骨干力量全力投入。
  
  如何在短时间内帮翻译团队建构起较完备的法律知识体系?唯有及时“补课”。编译局多次组织各翻译处学习全会精神,并多次请来参与文件起草工作的专家辅导讲课、释疑解惑。
  
  翻译团队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自我加压、力求吃透文件,就成了他们共同的追求——西文处处长杜雪峰要求大家“边学习,边找材料,谁也不能窝工”;英文处处长王丽丽和同事们梳理了文件中的新概念新提法新表达,力求对翻译难点心中有数;阿文处实时关注各大媒体的专家解读文章,初步理清了“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形成轨迹;俄文处建立新媒体互动群,共享资料,随时交流……
  
  文献部对翻译流程历来有严格规定:初译、改稿、核稿、初定稿;外国专家通读、改稿、集体讨论、解决疑难……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形成完整链条。“这次也一样,时间再紧迫,工序一道也没少。”王丽丽告诉记者。
  
  他们用几近“较劲”的态度,对待文件中的一字一句。“较劲”与“求真”,成为这些翻译工作者出色完成任务的“金刚钻”。
  
  审慎考证,积极创新: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特色”
  
  翻译中央文献,严谨认真只是第一步。由于中外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翻译者往往面对着如何选取最佳翻译方案表达中国特色、增强译文可理解性的“升级版”考验。
  
  纵览全会文件,“法治”一词可谓核心。准确译出其中文含义,对翻译工作至关重要。然而,仅在《公报》中,“法治”便出现了50余次,在不同语境中常有不同含义。如何把握其间细微差别,通过外文准确表达到位,各翻译处都下足了功夫。在俄文版本中,“社会主义法治”“法治国家”“法治观念”等词组中的“法治”,均采取了不同译法;经反复考证,西文处最初选择了el“gobiernodelaley”和el“imperiodelaley”两种译法作为“法治”的备选译文。继续推敲比对,发现后者使用范围更广,不仅在西班牙本国,在阿根廷、玻利维亚等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的宪法文本中都能找到依据,最终将后者确定为“法治”的西文译法。
  
  “依法治国”也是文件的核心词语。英文处发现,国内外媒体多采用“ruleoflaw”指代“依法治国”。然而,“rule”一词含有从上到下的统治之义,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背道而驰。经反复考量,他们决定采用“law-basedgovernanceofChina”译法,突出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法治意蕴。
  
  除了共性的表述,全会文件中还涉及大量中国特色法律制度与概念。“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针对这些在外文中没有对应表达的语句,翻译团队在翻译时审慎而大胆地进行创新。
  
  他们还在细节处做足文章,避免因潜在意义表达不透彻而“云遮雾绕”:在翻译“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时,阿文处处长霍娜心细如发:若不把“下移”“下沉”的具体指向——“基层”翻译出来,外国读者很难准确把握。于是,他们将其译为“重心和力量转移至基层单位的法治工作机制”;在翻译“全会高度评价”“全会充分肯定”等表述时,英文处并未将“全会”作为主语译出,而是译为“与会者”或“参会者”,更加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全心投入,倾情奉献:用家国情怀展示“中国气派”
  
  忘我投入,来自肩上的使命和心中的情怀。
  
  为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传递全会精神,英文处在《公报》公布次日就开始紧张翻译,仅用了周末两天时间,便拿出了高质量译文;《决定》翻译工作进入后半程,适逢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访美国,他们再次加班打响“攻坚战”,提前数天完成译稿。而他们的心血也被赠送给美国相关方面,成为传递“中国声音”的最佳礼物。
  
  人手短缺是俄文处此次面对的一大挑战。为提高效率,在遵循流程的条件下,俄文处实施交叉核稿,几乎每人每天都加班加点。当时正在外学习的处长李铁军放弃周末休假,全文审阅《决定》译文。
  
  在翻译团队中,除了中青年骨干力量,还有两个特殊的群体——退休老专家和外国专家。他们的坚守与付出为翻译团队增添了信心与底气。
  
  已逾朝枝之年的老专家杨蕴华和年轻人一样加班至深夜,让俄文处副处长肖德强感佩不已。令西文处处长杜雪峰印象深刻的是,“外国专家对译文‘锱铢必较’,看似严苛,实则求精”。在一次次从质疑、争论到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中,中外专家用合作精神、集体智慧追求融通中外的目标。
  
  “翻译和出版工作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份职责的终结。我们会积极探索多种方式,把各语种译本传播到世界各国。”柴方国表示,“通过准确规范的译介,把一个以民为本、敢于担当的执政党的理念传递给世界,把法治中国的形象展示给世界,这是支撑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

编辑:夏熊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