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拷贝文化与拷贝一代

来源:红网 作者:陆高峰 编辑:刘艳秋 2015-10-06 00:09:16
时刻新闻
—分享—

  鲁迅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写过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认为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这是在为了反驳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的抗日悲观论调,鼓舞民族抗战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得出的结论。事实和历史发展也证明,中国人并不缺乏自信,有时甚至还存在盲目自豪、甚至自大的倾向。
  
  虽然中国人并不缺乏自信力,但是,中国人的创造、创新能力却并不让人乐观。最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更让我对国内九零后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产生了怀疑,也被当前盛行的拷贝文化产生了担忧。
  
  本学期我在某高校为学生开了两门新闻传播有关课程。考虑到传统的考试方式,学生往往通过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获得成绩,不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故对考试方式做了改进,改由让学生写作一篇与课程相关的文章的方式来获得成绩。但是,学生最终交上来的文章却令人大跌眼镜。其抄袭、拼凑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大约1/3学生交上来的文章,直接或变相拷贝了网上、期刊等文章。有的直接原文拷贝,有的掐头去尾间接变相拷贝,有的略有技术难度,把两三篇文章拼凑在一起“巧妙”拷贝。更有两个学生英雄所见略同,同时拷贝了豆瓣上的同一篇影评,“创作”出了两篇一模一样的文章。
  
  事情的严重还不止于一些学生的拷贝行为,而是在学生中一定程度上盛行的不以拷贝为耻的拷贝文化。我开始发现学生交上来的文章存在拷贝复制时,还在群里让学生私下联系,后来发现数量众多,就在群里直接点名让他们重写一篇。结果我批改学生作业那几天群里气氛变得异常活跃、热烈起来。点到名的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堪,没点到名的则是洋溢着幸运的喜悦,不仅在群里相互嬉闹,甚至发起抢红包活动相互慰问、庆贺起来。一时群里,活跃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我再留意一下学生在网上和群里的各种留言和吐槽,更是觉得哭笑不得。针对我此次严格查处写作中抄袭拷贝行为,并大面积追究责任,让其重新写作的做法,有的吐槽是“大屠杀”,有的戏称为“群体性事件”,还有的用诗意的语言调侃成“乌云笼罩着某某学院”。
  
  虽然,我对这些学生们顽皮、乐观的心态并无怨言,但是,对于在这些九零后孩子们中盛行的拷贝行为和拷贝文化却非常忧虑。最让人担心的可能是这种不愿意思考,不愿意花费精力去读书、调查、研究和写作的行为,会成为他们一生的习惯,影响到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创新和创造力。
  
  事实上,从媒体的各种报道和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国人的创新、创造能力的确出现了问题,拷贝文化的幽灵也开始在社会各个行业游荡。
  
  在科研方面,国内缺少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不说,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也被称为是“论文大国”而不是“论文强国”。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2014版《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紧随欧盟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论文生产国,“在2001年至2011年之间,中国研究人员署名的论文量以每年超过15%的速度增加,占全球论文量的比例由3%上升到11%”。但是“中国科学与创新”研究的专家Denis Simon却认为,“没有证据表明中国论文的大量产生具有持续创新性。在过去20年间,中国论文被国外研究人员引用的比例出现下滑”。据有关统计,我国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中国生产的论文不仅因为创新、创造力低而导致被引用率低的现象,甚至也因为缺少创新意识和习惯性拷贝行为导致中国论文抄袭造假严重。2014年《科学美国人》发布调查文章称,权威科学期刊涉嫌造假的论文多数来自中国。英国《自然》杂志也曾刊文称“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文章则称,在全球最大的预印本系统arXiv数据库中,中国学术论文涉嫌抄袭的概率为10.8%。
  
  在媒体内容生产行业,复制拷贝现象更是十分普遍。仅以2015年春晚为例,冯巩的小品《小棉袄》被指部分抄袭日本喜剧组合“UNJASH”的作品《荞麦面店员和未婚夫》,贾玲和瞿颖合作的小品《喜乐街》中“女神与女汉子”部分,也被指出照抄2014年韩国SBS搞笑节目《寻笑人》播出的《极和极》,除了将台词由韩文改编为中文之外,在小品主题、演员动作以及背景音乐旋律方面均相似度极高。至于其他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抄袭或克隆国外节目创意与形式的现象更是十分普遍和严重。
  
  在新媒体行业更是有“传统媒体的草养活了新媒体的羊”的说法。尽管绝大多数网络与新媒体并没有新闻采访权,也没有从事第一手信息采写的专业采编团队,但是网络和新媒体一直没有缺过内容。其信息来源渠道只有拷贝。在微信公众号中一度更是存在“1人原创,99人抄袭”的抄袭成风现象。
  
  在传统图书和报刊出版业,抄袭克隆同样盛行。不仅选题、内容、策划相互克隆抄袭,而且封面和版面设计也相互模仿。在图书行业,只要某一本或某一类书畅销,马上市场上就会掀起一股跟风模仿风。当《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市场上马上出现了上百种各种各样的某朝、某人的“那些事儿”,而且封面装帧设计都与《明朝那些事儿》大同小异。曾经有一本《人生要耐得住寂寞》的图书畅销之后,不仅市场上出现了多本同名的“李鬼”,而且打擦边球克隆模仿的“寂寞”系列图书,像《诱惑的人生要淡定》《淡定让你的人生不寂寞》《人生要不甘寂寞》《淡定的人生不寂寞》《人生要承受住寂寞》等,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多种之多,书名放一起就像绕口令。
  
  同样在教育领域,不久前复旦大学校庆视频和歌曲接连出现的抄袭现象,不仅让复旦的形象严重受损,也让人对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产生了怀疑。其中,很大原因与我们现在的拷贝习惯和不以拷贝为耻的拷贝文化脱不开关系。
  
  创新、创造能力是国家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学生等年轻一代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更是关系到长远的国家和个人发展。如果不能从日常学习、写作等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改变拷贝习惯,摒弃不以拷贝为耻的拷贝文化观念,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和个人发展都将成为空谈。
  
  文/陆高峰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陆高峰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0/06/380758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