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优雅辩论,而非无解争吵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2015-10-07 00:07:54
时刻新闻
—分享—

  而今,很多人没有耐心和兴趣读完一本书,哪怕这本书被公认是好书,不得不读的书,有一长串名人在推荐。不(想)读书,不是因为没有时间,我们很多时候更愿意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拿来刷屏,更不要说那些分成小段的零碎时间。很多人愿意通过概括,概述了解一本书究竟说什么。
  
  《优雅的辩论:关于15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这本书出自美国扬斯敦州立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主任布鲁斯·N·沃勒。沃勒长期致力于研究道德哲学、生物伦理和批判性思维,曾出版过广受欢迎的《咖啡与哲学》、《批判性思维》等作品。
  
  沃勒所著的《优雅的辩论:关于15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引入美国当代社会15个最具争议性的辩题,剖析了极端化的对立双方的论点,指出其中谬误,为推动双方寻求共识提出了建议。这些辩题包括,堕胎是否正当和合法,死刑究竟应该取消还是延续,安乐死应否合法化,同性婚姻能否合法,动物权利有多大必要性,警方在办案中使用卧底和欺骗性审讯战术是否合法,大学优先录取(富裕)校友的子女是继承特权吗,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吗,等等。其中部分辩题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也引发了激烈争论,例如动物权利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等。
  
  人们已经意识到,或者说通过方方面面的专家、媒体转述了解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没有起到消弭社会争论、达成更多共识的作用,相反,大家更频繁陷入无解的争吵。
  
  原因在于:第一,人们更可能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专家论点、媒体报道以及相同观点的同伴,不可避免要产生群体极化。第二,社交网络平台展示出的,其实是人们观点的标签式节选,对立双方相互批评,很多时候只是自己制造出的“稻草人”(断章取义甚至扭曲化的对方观点)。第三,更极端的观点、更武断的判断,通常都是错的,却更能引起其他人注意。
  
  本文开篇就已经提到,人们现在不愿意去读书,只愿意了解大概,但很多书的内容情节,论证剖析,案例故事,怎么可能通过寥寥几百字很准确的概括出来呢?如果概括不准确,通过这样的概括建立认知的人们,很可能会跟亲自读过某本书的其他人发生争论。要是概括有个千奇百怪的多个版本,将催生出更多的分歧。
  
  顺带提一句,国外法律学者还曾提出过一个概念“语言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语言(无论是中文,还是英语、法语、日语等其他主流语种),都带有模糊性、概括性和歧义性。而这本身已经造成贸易和司法领域的很多问题。如果我们长期依赖他人的概括(反刍)来获取知识,更可能遭遇高密度的“语言的不确定性”,造成更多歧见以及冲突。
  
  来来来,我们来听听《优雅的辩论:关于15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这本书给出的改善对话、减少冲突的6个总体建议(当然这很可能会让你认为,听了这6个建议,就可以不必再读此书):
  
  第一,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大凡谈判、演讲课程,都会强调“倾听”。了解“倾听”必要性的人似乎也很多。虽然人们也越来越频繁的抱怨,爱人(父母、孩子)从来不听自己讲,医生、老板(员工)、警察不听自己讲,但根本问题其实在于,我们自己就是那个不喜欢听别人讲的人,倾听得从自己做起。
  
  第二,不要随意贴标签。贴标签的方式,是将对方的立场观点简化为一个名词,忽略其理由和感受,这只能起到加深对立的反作用。
  
  第三,拒绝“稻草人谬误”。稻草人谬误指的是曲解、夸大或歪曲论点或立场,以便让它们更容易受到攻击。令人遗憾的是,人们讨论社会问题或政治话题时,稻草人谬误的频率高得惊人。比如,在讨论动物权利问题时,不承认动物权利概念的人很难避免将对方(支持动物权利者)的观点进行曲解,夸大其词,宣称对方要回到原始社会云云。
  
  第四,要避免“稻草人”谬误引发的一个后果:人身攻击。攻击观点可能是不容易的,攻击观点的来源就会变得轻而易举。比如,你可能无法清晰的从法理层面驳斥废除死刑的论点,但攻击废除死刑支持者个人的知识水平、清醒程度乃至人品,就很容易了。经常可以看到,持某种观点的人会被批评虚伪、善变、拿了别人的钱,甚至被称为“五毛”或“美分党”,反正批评者又不需要为此提供证据。
  
  第五,警惕折中的解决方案。解决群体极化,似乎可以用“折中”来避免极化、极端。真是这样吗?处理损害他人利益特别是严重伤害他人安全的行为,应该怎么折中呢?很多时候,“极端的立场是唯一合理的立场”,和稀泥意味着道德和规则的破产。
  
  第六,努力欣赏你反对的观点中最好的理由,公正地倾听一次,要承认你所抵制的立场中有不少真正的好点子和吸引人的特点。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网上顿时掀起中医支持者与反中医论者的激烈交火。人们似乎应当想一想,屠呦呦的青蒿素,真的是中医、中药吗,真的跟中医、中药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优雅的辩论:关于15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这本书还指出,在社会和政治议题中,容易引发争论的其实本质上是伦理问题,很难找出所谓绝对正确、唯一正确的答案。很多时候,人们甚至可能因为同一问题,同样的事实理由,因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利己主义、伦理利己主义、相对主义、道德律令)得出极端化的判断,并将不同观点丑恶化、对立论者妖魔化。
  
  沃勒认为,讨论社会和政治议题,人们需要全面地思考,从普遍原则出发,做公正的观察者,学会实现情感和原则的对立统一(情感服从原则,还是原则服从情感要具体而论)。更进一步的建议是:第一,依照功利主义理论,以某事件涉及所有人的快乐和痛苦系数为考量,追求总体上的快乐最大化和痛苦最小化(自然这种方法存在缺陷,比如劫富济贫的极端政策,显然会让多数人快乐,只有少部分富人痛苦,但有损社会的发展动力);第二,重视伦理法则,但不忽视人情因素;第三,考虑道德问题时,要考虑自己强调、强化或认为应当废除、淡化的道德原则,是否是自己真的想要实现的结果;第四,要尊重多元性、多元化,不要期待用一种道德方法和指南来解决所有伦理问题。
  
  文/郑渝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0/07/380776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