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衡水模式”与诺贝尔奖撞个满怀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晓东 编辑:刘艳秋 2015-10-08 00:09:4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严师出高徒,近日一组衡水中学学生的手写英语作文照片走红网络,原因是文中英文的书写方式精美、工整,堪比印刷体。(10月7日中国青年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衡水中学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代言人”,此次严要求的手写“印刷体”英文也是典型的“衡水模式”产物。当代表着传统“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和招生考试制度的“衡水模式”与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不禁会引发人们的思考:传统应试教育与诺贝尔奖的距离有没有那么遥远?
  
  钱学森曾经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培养过无数高考状元、名校学生的“衡水模式”显然无法回答这个世纪之问,事实也证明,高分与创造、创新能力之间不能划上等号。据媒体报道,屠呦呦中学时候的成绩并不突出,成绩单上有60多分的,最高也不过90分。之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仅仅是小学学历,更谈不上高分、“名校”了。而一个现实问题是,在中国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语境下,分数是高考、成才唯一的指标,现实生活中很少会有人把拿诺贝尔奖当做自己的理想,至于问鼎遥不可及的诺奖、成为著作等身的大师,在近在咫尺“丰满”的分数诱惑下相形见绌。
  
  此次问鼎诺贝尔奖,并不是以“衡水模式”为代表的应试教育的胜利。想打通以“衡水模式”为代表的中国应试教育与诺贝尔奖之间“壁垒”,关键在于如何去处理好教育应有的长远理想与学生现实目标、科学创造创新能力以及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从现实情况来看,用分数作为量化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不可替代,所以让教育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机械地考取高分上更为难能可贵。吸收培养学生勤奋精神的优点,汲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反思,相信中国教育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贴近“钱学森之问”,更接近诺贝尔奖。
  
  文/王晓东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晓东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0/08/380796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