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要看到青海湖“垃圾之殇”背后的更大危机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2015-10-09 00:10:17
时刻新闻
—分享—

  十一长假结束,旅游大军走了,青海湖景区却遭遇了“垃圾之殇”。今年国庆期间,青海湖吸引了大量游客,餐饮和生活垃圾陡增且直接倾倒。青海湖沿湖360多公里,靠近公路和水边的旅游景点尤其狼藉,乡村、县级垃圾处理场作用甚微,垃圾场外观测池恶臭的液体已经溢出,流入草场。牧民称,一旦起风,垃圾袋漫天飞舞,飘到牧民家、地里、草场,常有牛死亡,剖开牛肚子,发现胃里有垃圾。此外,有些游客乱扔垃圾,还辱骂劝解的环卫工。(10月8日《新京报》)
  
  青海湖遭遇“垃圾之殇”,直接原因在于,现有的垃圾处理场建设标准低,实行垃圾直接倾倒和堆放,造成垃圾渗滤液渗透污染,还使得塑料袋等垃圾物品四处飞舞,加剧“白色污染”。部分游客和牧民的乱扔乱倒行为,让污染变得更为突出。
  
  那么,能否通过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建设、升级垃圾处理场,加强环卫管理,来解决“垃圾之殇”呢?这些举措若获推行,显然能够减少垃圾渗滤液造成的土壤、地下水渗透污染,有助于清理“白色垃圾”,早推行肯定要好于晚推行。
  
  尽管如此,也要看到,即便是推行上述举措,也仅仅是少部分的减轻了因旅游业发展、游客增加进入青海湖地区带来的环境承载量。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海拔也远超国内其他主要知名景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自2002年起举办,打造为所谓的“世界高原体育运动第一品牌”。青海湖景区经过多年开发,已形成多个景点、多类体验方式,地理风貌独特,鸟类多样且奇异,融合了民族风情和文化,对于国内外游客有着极强的异质化吸引力。
  
  但青海湖的生态脆弱性也非常突出。如果因为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承载量超过了维系生态平衡的极限值,每新增一个单位值,修复成本就会呈现几何数级的增长,甚至无法修复逆转。依照全球著名商业思想家,畅销书《黑天鹅》、《反脆弱》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观点,环境承载和污染将随着旅游经济规模的增大,而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特征。
  
  青海湖周边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远离经济发达城市,产业布局薄弱,农牧业发展所可能挖掘的潜力也十分有限。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农牧民致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但从青海湖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地并没有真正形成一条保护性开发的模式,旅游业停留于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游客越多,营收就越多。这就注定使得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要超出资源和环境承载,“垃圾之殇”只是这种过度发展带来的先期的、表面化的问题,如果继续现有开发模式,青海湖很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环境问题。
  
  因此,国家有关方面和青海省不仅应重视解决青海湖的“垃圾之殇”,为当地提供更多更为完备的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而且需要意识到,青海湖旅游开发的现有模式,很可能会导致这个内陆高原上的明珠遭遇毁灭性的污染破坏,要将调整现有开发模式提上议事日程,将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限制在生态极限范围内。
  
  文/郑渝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0/09/380873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