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的纵深发展需要颠覆式变革

来源:红网 作者:罗兰 编辑:夏熊飞 2015-11-03 00:01:2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山东省聊城市嘉明第一实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被取消了数学课。该校校长称,逻辑性强的数学课程并不适合低年级学生。消息传出,立即引发热议。
  
  众所周知,从小学直到高中,“语数外”始终是课程中“生死结义”的三兄弟,我们称之为“小三科”。不少高中在入学录取阶段明确划出两条线——小三科与总分线,小三科的重要程度不言自明,即便是升入大学,“小三科”也依旧是一些学校的“标配”课程。
  
  在这样的形势下,实验小学“自作主张”取消数学课,不得不说是对权威的挑战。其实早在2004年,上海便已有了取消数学课的尝试,然而阻力太大,尝试不了了之。如今,实验小学将取消数学的方案延伸至二年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中国推行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多年,纵观全国上下,我们的改革尚处在课堂之中,对于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等教育大体系内的问题,我们却鲜有探讨。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始终陷入应试的圈子,不管如何改革,我们始终处在成绩与升学的桎梏之中。
  
  嘉明第一实验小学取消数学课,增加书法、英语、朗读、国学课的做法,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得出的结论。这一阶段,学生记忆力强而逻辑思维弱,良好的国文和语言教育能为孩子的人文素质培育打下良好基础,中华文化能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得到发扬。“要把孩子从小培养成丰满的豆粒,而不是已经榨干的豆饼。”校长李志猛鼓励兴趣教学,虽然没有专门的数学课,但在二年级,学校开设的数学勾当课与展示课能让学生“玩数学”,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随着逻辑思维的增强,到了三年级,当初那些必要吃力学习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2014年,《长沙晚报》推出报道——三位长沙知名学校的校长或书记让自己的孩子在升入中学前暂停一年学业。在这一年的空闲时间里,孩子循着自身兴趣与潜质,获得了全面发展的锻炼。再来到中学时,孩子们对于学习乐在其中,很快便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这种休学中的教育模式与李志猛校长的思想是一致的,与西方教育接近,可以成为中国教育改革新的探索方向。西方开设的课程多样,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内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擅长点,这就能够将学生的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同时,重视人文社科和阅读使得西方人具有很强的探索与思考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西方学生与中国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差距越加拉大,导致我国创新能力与文化软实力相较不足。有人为此打比方说:“中国是将千万个孩子变为一个孩子,而西方则是将一个孩子变为千万个孩子。”因此,在教育领域,我们需要学生的个性化培育以及教学的个性化施展。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近20年,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提倡不统考、不对学生进行成绩排名,却居然还有学校为了应对名目繁多的抽考统考排名,将非考科目废止不上的。这不是走回了老路且有过之吗?这不是逆时代潮流不顾教育规律而妄行吗?
  
  中国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曾在媒体中发表担忧——教育改革的力度太小,速度太慢,最难办的一点是,真正想推动教育改革的人太少。
  
  国际教育协会发布报告显示,2010年有12.8万名中国人到美国留学,中国是向美国输出海外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011年胡润少壮派富豪榜》中,56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亿万富豪上榜,其中一半人在欧美受过教育,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以求获得更好的教育。
  
  如今,中国海外留学的人数持续增加,“留学热”持续沸腾。那么,为什么中国留不住人才?为什么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为什么钱学森之问解决不了?
  
  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不仅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不科学,我们整套的教育教学体系都有问题。学校行政化、实体化严重,各级各类学校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统一单一,政府操控,教学资源集中,考核制度却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教育必然也已然出现混乱。因此颠覆式改革势在必行,国家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付出蛮力来。
  
  借用王旭明、张鸣的活,若单凭权力,停留于理论与号召,则教育改革无从谈起。所以,去除顽疾,颠覆式变革,既要有立于高处敢于真正打破老框框、旧体制的领导者、革命者,也必须要有敢于挑战过去与权威的实践者、先行者。他们深谙教育规律与理念,满怀教育理想与豪情,全力规划崭新的教育蓝图,竭力探求全新的科学合理的教育之策。彼时,教育曙光必现,教育春天必来。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若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小学乃至学前教育之上,改革应该轻松得多。归根到底,教育变革,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让学生人人全面高、精、尖,还是先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养,然后才是在某个领域内成为风云人物?教育发展到今天,识者已然明了。正如韩寒所说,全才难出,既然无法打造出人中之王,那咱就把“王”给拿掉,我们要的是“人才”,对于人才,“专”就可以了。
  
  若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泼洒兴趣、发挥独特,我们的社会将会异彩纷呈,创造的火花长盛不凋。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游刃有余时,他对于其他的领域也就容易触类旁通了。在这个时候,想要做回全才,便也不是不可能了。
  
  文/罗兰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罗兰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1/03/382911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