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完善教育经费保障,要吸取撤点并校教训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2015-11-29 00:04:39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结合人口流动的规律、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完善教育布局,将民办学校纳入本地区教育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通知强调,建设并办好寄宿制学校,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11月28日中国政府网)
  
  撤点并校政策2001年开始实施,将绝大部分原先建在乡镇以下的小学,撤并到较大的乡镇所在地甚至县城,又将多数乡镇中学撤并到县城。推行该政策的重要背景是,长期以来,高度分散的乡村中小学,很难保证办学质量,吸引师资也逐渐变得困难;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也就是乡村中小学学生的父母一辈)出外打工,乡村中小学学生分散留守,也不易获得较好的生活照顾。
  
  此外,在2001年及之前,城市化、工业化浪潮放大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农村的发展差距,许多居住在农村、乡镇和中小城市的人们举家迁往大城市。这使得包括乡村中小学在内的许多学校,生源出现减少。
  
  可以认为,撤点并校政策在出台时,有着好的初衷和用意。但这项政策很快就成为教育学界、社会组织及社会舆论集中批评的对象。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声称撤点并校“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提升了教师配备水平,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人民网2012年2月6日报道)——但大量学校被裁撤,不仅造成农村学生需要长距离通勤或寄宿学习,加重了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和通勤压力,带来了更高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更多的校园欺凌现象,反而导致很多地方的辍学率上升;而且,随着村级小学和乡镇中学的取消或集中分布,教师群体离开村子,学龄青少年在多数时间内也缺席于乡村生活,乡村生活和文化呈现出荒败化的特征。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学校数量变得更少,办学质量却并没有如愿实现大幅度的提升。这是因为,撤点并校政策的许多配套举措,苦于出资责任不明确造成筹资困难,各级财政没有因而大幅追加这方面的投入拨款。这种情况下,将原先分散的办学力量和生源,简单合并在一起而办起的学校,经费依旧紧张,很难吸引或留住优秀师资(撤点并校政策本身又弱化了乡村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
  
  优秀师资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中等城市,再集中到大城市。这也带动了农村、乡镇和中小城市的更多生源,向更高等级城市的学校集中。因此产生一个让很多人感到迷惑的现象:撤点并校之后,更少的学校,生源反而不足了。很显然,这种现象并非仅仅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带来的学龄人口减少相关,因为在大城市,中小学校普遍面临学位不足,无法满足学龄人口就读需求的困境。
  
  国家有关方面事实上在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几年后,就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的突出存在,试图加以解决。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有效的理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负担(出资责任承担)关系,完善配套措施的配置责任,解决问题便只能停留于口头和纸面。
  
  此次正式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亮点在于:首先,明确了“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保障规模较小学校正常运转”的政策原则。《通知》要求,加快探索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这体现了对过去片面化实施的“撤点并校”的纠偏。
  
  其次,强调各地(尤其是人口流入较多的地方)要结合人口流动的规律、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完善教育布局,科学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很显然,对于人口流入较多的地方,既需要增强对民营教育的支持,鼓励更多力量创造资质合格的民办学校来满足社会需求,也应当切实加大公办学校和学位投放保障的力度。《通知》提出要求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就近入学,目的也在于此。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通知》清楚的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发挥省级统筹作用,还要制定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实施方案,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经费分担,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并同步强化教育经费的绩效管理。任何时期,任何地方,无论什么层级,判断一项政策的实施前景,都可以根据政策制定者对财力的可担负性、出资筹资责任是否明确进行判断。《通知》在这方面的务实和具体表述,让人看到了解决城乡义务教育现存问题及积弊的希望。
  
  《通知》专门提出,要推进信息公开,强化监督检查,“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考虑到“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中,正是因为公众参与不足,才使得在很多地方的执行走偏,累积和暴露出大量的问题。因而要落实《通知》的各项要求,不仅需要让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主动公开信息,接受监督,还需要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方案,让教育学界、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广大公众更为主动的参与进来,更为及时的发现问题,更为有效的纠正偏差。
  
  文/郑渝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1/29/385150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