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吃龙肉”有风险?那就包装一下吧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2016-02-27 00:15:19
时刻新闻
—分享—
  虽然谁也没有吃过真正的龙肉,但并不影响国人发明出“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样的说法,驴肉都好吃成那样了,龙肉的滋味想必会更好吧?
  
  在四川宜宾的南溪区江南镇,有着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六“吃龙肉”的习俗。这里所说的“龙肉”,其实跟“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等菜品一样,是用别的食材充当,以猪肉、鸡肉、鸭肉为主。江南镇每到正月十六,村民们就会组织舞龙灯,舞龙队再将看龙灯的村民、市民给的红包,用来置办伙食,甭管本地人外地人,来者就是客,大家一起坐下来“吃龙肉”。
  
  舞龙队其实不从正月十六这天的舞龙巡回表演中赚取钱财,红包收入都用来支付有些年头多达几千桌的“龙肉”宴席。这其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众筹,对于江南镇各村的村民来说,当地涌入因慕名“龙肉”宴席而来的大批游客,其实也是一个蛮好的意头,代表着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但今年江南镇各村村民“吃龙肉”的前一天(正月十五),宜宾市南溪区官方却发布了《宜宾市南溪区人民政府关于倡导市民自觉抵制“吃龙肉”活动的通告》,明确规定不得擅自组织“吃龙肉”,违者要遭处罚,情节严重者甚至要负刑事责任。《成都商报》2月26日报道,宜宾市南溪区官方就此给出的解释是,往年“吃龙肉”的人数规模太大,担心会出安全问题。江南镇村民与南溪区官方进行了交涉,最终以村里申报区里批准,并派出食药监、公安、交警等部门维持秩序。
  
  江南镇今年的“龙肉”宴席没有被取消,这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了。江南镇“吃龙肉”的民俗,放大到整个四川外加重庆市来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进一步扩大范围,异质性的魅力就越强。但在川南几市,正月初八、十六舞龙灯以及大型“坝坝宴”的习俗,并非独此一家,这也是为什么当地正月十六“吃龙肉”传开后,会迅速形成“病毒传播”效应,很快扩散开来,成渝两地不少民众专程前来看热闹,却不能像一些景区、特定的民族仪式那样,掀起更大的影响,固定较为旺盛的客流。当然,这跟“吃龙肉”民俗目前仍为当地村民松散联合操办,没有稳定的组织体系以运作,更谈不上可行的商业模式有关。
  
  也就是说,如果真是因为当地官方的介入,把“吃龙肉”这个民俗给取缔了,很可能就此使之绝迹(如前述,因为在周边并不算太过稀奇)。当地官方发出通告,是从民间组织的大型活动难以保障足够的安全这样一个角度出发,理由不能说不充分。因为民间活动规模越大,组织者及相关的参与者都很可能因为对大型活动的运作缺乏经验,从而导致对风险重视不足。
  
  有人可能会说,民间活动不需要政府出钱,甚至还会为当地创造政绩,有关部门不能充当绊脚石。问题是,当民间活动的规模提高到超出一个基层县区的控制能力,无法排除安全风险,这种情况下,政府即便无论是否介入其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当地官员都很难逃脱问责。这种避险心理,就驱使当地的相关官员宁可被村民抱怨,也要设法关掉“龙肉”宴席、最起码是压缩宴席规模。有趣的是,当村民对通告提出强烈不满后,当地官方又迅速改变了立场,硬着头皮派出监管人手,这等于更直接地承揽了“龙肉”宴席的举办风险。
  
  大型活动只要举办,都肯定无法排除风险,由地方监管部门介入监管,通常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和化解绝大多数风险。与投入的监管成本相比,监管效益其实非常显著。具体就江南镇民间的“吃龙肉”习俗来说,在降低集体宴席安全风险的同时,当地如果多想办法,可以推动舞龙灯+“龙肉”宴席的活动模式进行微调,在不改变其公益性属性的前提下,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例如加入更多具有典型特征的川滇两省交界地区民族、地域文化元素),使之变得相对都市文化更具异质性、更具吸引力,使之成为春节过后第一个吸引成渝两地及四川、重庆其他城市游客踏足的旅游热点项目,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助推农民致富、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实现当地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回流提供可能。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2/27/39195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