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给年轻人配经适房”太过理想化

来源:红网 作者:毕舸 编辑:夏熊飞 2016-03-03 00:02:24
时刻新闻
—分享—
  有调查统计显示,当前超过半数的80后月收入在3000-5999元之间,月薪超过1万元的80后不到两成,而九成80后年轻人的存款不足10万元。按目前的收入和房价水平,很多年轻人一辈子都买不起房。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建议,“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其基本需求问题。”(3月2日中国经济网)
  
  宗庆后的建议,似乎与现实有几分合拍。正如他所说的,当下恰好是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相对不景气阶段,去库存压力大。而通过政策引导,让开发商适当降价促销,一方面可以回笼资金,另一方面让利于需要购房的年轻人,岂不是双赢之策?
  
  可是,房地产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尽管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面临存量高压,但是开发商是否真的愿意把价格一降到底,达到购房年轻人的心理价位,恐怕存在诸多障碍。必须看到,房地产争议最大的就是“成本”,有所谓账面成本每平方米2000元一说,也有各种无法估量的隐形成本,以及近年来地价猛涨导致的“面粉贵过面包”一说。无论如何,哪怕是在前两年宏观调控收紧阶段,开发商的降价幅度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可能的各种隐形支出,让商品房承载了太多额外成本,以至于无法真正以价换量,同时也指向着不少地方政府视房地产业为财税支柱,干预房地产价格调节的潜规则,让房价无法按市场规律上下浮动。
  
  因此,宗庆后倡议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合力推动降价促销,不过是美好的理想而已。就目前而言,虽然部分二三线地方政府频频救市,比如近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沈阳拟鼓励大学毕业生零首付购房”现象,地方政府也无非只是在降低首付上做文章,本质上并未推动商品房降价,反而会让年轻人承受过高比例的房贷杠杆,面临巨大的不可控风险。
  
  同时也要指出,宗庆后的建议出发点虽好,即使照此实施,其效果也可能会与初衷南辕北辙。经济适用房模式并非新鲜产物,在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在多地推行,然而最终走向衰亡,就在于经济适用房既不符合市场化的价格成本对应原则,也很难达到公益性效果,甚至还产生利益寻租之弊。
  
  当下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在于,二三线城市的商品房供应量过剩,一线城市又因为投资需求占主导而价格飞涨。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大多数家中早已有房,甚至不止一套,对于住房的刚性需求并不强烈。而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哪怕北上广深房价腰斩,凭自己那点薪水还是无法企及。至于经济适用房,即使再建,数量也极其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反而可能重蹈当初徇私舞弊之覆辙。
  
  公众对于房地产往往陷入左右摇摆的认知误区——要么就是所谓彻底放任不管的伪“市场化”,同时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抬高到不可动摇的“支柱”,无论地方经济、金融、行政资源都要为其服务,也终被绑架;要么就是寻求激进的“政府包干”、计划经济,搞大跃进式的普惠房地产。前两年,所谓每年兴建1000万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宏大工程,如今没了下文,不正好反映出这种建立在理论乌托邦上的福利政策,其实是不可行的么?宗庆后关于“每个年轻人配一套经济适用房”的建议,也要小心正中某些开发商甩库存的下怀,结果是财政投入打了水漂、纳税人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文/毕舸

来源:红网

作者:毕舸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3/03/392290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