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生聚餐多负担重,人总要学着长大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2016-03-05 00:02:12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发放问卷,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一些学生表示,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工作部门之间的聚餐过多,已成严重负担;寒暑假回家后,还得轮番应付发小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同学的聚会。专家表示,应酬文化在高校校园里的发酵,离不开当前的时代背景,这需要家庭和社会给予正确引导。(3月4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无论在校期间的聚餐,还是假期回乡与亲朋、同学的聚会活动,都带有自愿性质。也就是说,尽管聚餐本身会给参与者带来不低的经济负担,还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参与者抱怨一番,还是会继续这样的选择。这证明,聚会本身被认为能够带来高于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的回报。
  
  这里提到的“回报”,究竟是什么?专家所指的应酬文化在高校校园里发酵,其实可以进行更为泛化的解读,可以理解为“接地气”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及校园的影响。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的很多年里,事实上很难避免与钱、社会活动沾上边,很多情况下不用自己做主、独立承担责任,但那时会被认为是“孩子”,能够获得包容、理解和提携;进入大学校园后,学生无论是否情愿,都必然意识到已经成为需要独立承担决策和行为责任的个体。加入学生社团,参与有关的文化活动,在很多学生眼中,甚至要比课程、考级更重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因此增加了社会交往,亟待获得正向承认。
  
  聚餐活动恰好就为想要获得来自同级同学、学长学姐、老师等方面正向承认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聚餐活动介乎于课堂、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正规活动,与“宿舍卧谈会”等非正规活动之间,可以快速校验出一个人是否在圈子内受欢迎、受尊重。一些一门心思考级的“学霸”,或是只注重社团活动等正规活动的“领导型”学生,如果不参与聚餐活动及“宿舍卧谈会”,人际关系实际上好不到哪里去。借助聚餐,可以帮助参与者相互沟通、达成共识理解,在一些容易引发学生争端的问题上达成彼此谅解。
  
  毫无疑问,相比大学期间的人际环境,学生与中小学阶段的同学、校友来往,这种交往的功利性就要弱得多,却能够很好地起到为参与者彼此解压的作用。亲朋、同学互叙陈年往事,交流因升入不同高校的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甚至八卦新闻,彼此之间,无需刻意讨好,不用违心逢迎,可谓“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正是很多大学生假期会抽出很多时间参加中小学同学聚会,毕业后还会定期延续这样的同学聚会的原因所在。
  
  聚餐、聚会帮助大学生融入同龄人群体,学会了解社会规则,又反过来提供了畅想陈年往事的解压机会。这样的“回报”很难给予量化,但显然被大学生认为要比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更为宝贵。
  
  当然,聚餐、聚会很难避免大学生之间以各种方式攀比,包括提高聚餐、聚会档次,以更高频率发起聚餐活动并主动个人付账等等。这不可避免增加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支出,加大了家庭负担,也造成比较突出的浪费,确实应当给予引导——但需要指出的是,从不谙世事,到融入社会,人的成长、成熟总是有一个过程的。人的经济和时间成本都是有限的,如果大学生聚餐、聚会耗费了过多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而“回报”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对于绝大多数参与者而言,仍会感受到损失感,继而逐步改变个人的行为选择,或减少聚餐、聚会次数,或改变聚会方式。因而无需以大学生频繁参与聚餐加重负担为据,加大校方或社会方面的干预。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3/05/392514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