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络问政“万能回复”监管不能牙牙学语

来源:红网 作者:鱼予 编辑:田德政 2016-05-29 00:05:20
时刻新闻
—分享—
  如今,很多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可“僵尸网站”少了,“万能回复”却不少。比如,发帖指出某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几乎千篇一律回复:“该网友,你好!你反映的问题已在办理中,请等待回复。”回复速度很快,但发帖者有名有姓,干嘛还是官腔十足的“该网友”?最令人不满的,就是永远在“等待”,问题反映上去,处理结果杳无音信。(5月28日《人民日报》)
  
  满怀信心的把要咨询问题发至网络问政平台,却好似“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千篇一律回复:“该网友,你好!你反映的问题已在办理中,请等待回复。”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便民服务和监督执行窗口的政府部门网络问政平台,以如此“万能回复”来忽悠问政的民众,可能除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还未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外,更折射出“为民服务”意识的缺位,缺乏面向公众,勇于接受监督的勇气。如此这般,浪费的何止是公共资源,尴尬的又何止是问政的民众。
  
  诚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政府部门办公与时俱进,开通官方网站、网络问政平台,一方面,通过及时发布政府信息,让普通老百姓快速了解相关各项政策法规,另一方面通过平台交流,让群众可以不用去各个政府单位,在线就能交流、回复,获得相关的服务。再者,通过网络问政也能方便公开政务信息,利于公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可赞!但问题是,光有华丽光鲜的网络问政平台外表,却不能切实用好服务群众、服务民生工具,用心经营、收到实效。那么犹如同和尚借梳子——找错了人,问政找错了地儿,丢掉的却是公信力。
  
  毋庸讳言,一直以来政府网站流于形式,直接导致政府资源的浪费并不在少数。诸如服务要素资源匮乏、深度有限、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服务实用性低,群众的诉求无法向上级表达,群众的问题无法向上级反映等;政府网站、市长热线、市长信箱、信访热线之类的职能热线电话、网站、信箱可谓多如牛毛,但真正发挥作用不多等。此番种种,尽显出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遭遇推诿塞责、沟通渠道形同虚设的诟病。试想,政府部门要让人民满意,如果不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提高政府的服务、管理和执法水平,多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又何来良好形象的树立?何来廉洁奉公、勤勉尽责?
  
  的确,在“互联网+”的时代,设立网络问政平台,无疑是以民众需求为中心,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对执政手段的拓展和为民服务的延伸。但要用好这座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回应诉求、纾解矛盾的“桥”,让它不会成为门好进、脸好看,却事难办的“摆设”,装点“门面”或应付了事的“幌子”。笔者以为,既然要办就得办好,要提高认识;要站在服务群众、体恤民生的高度;要从制度设计、资金扶持、人员配备等方面通盘考虑;要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要加大群众的监督、反馈机制和惩处力度。或许多管齐下,才能让网络问政平台,急民众之所急,谋民众之所需,让“万能回复”不再有。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网络让世界变成“地球村”,网络开放拉近了各国的距离;网络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问政平台的好坏,是政府部门为民服务的“晴雨表”之一,也是民众获取政策信息、参与经济生活、反映意见建议的窗口。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网络问政“万能回复”势必让百姓与官员的面对面,变成“背靠背”。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关心百姓的疾苦,让政府网站真正地运转起来,做到来信、来电、来访必复,及时处理,及时反馈,树立起良好形象。
  
  文/鱼予

来源:红网

作者:鱼予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5/29/399556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