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速成“名媛”,也终究只是“山寨”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易木 2016-06-09 00:04:50
时刻新闻
—分享—
  “名媛是光、是空气、是万丈星辰。”名媛,正在成为时下中国的热词。一家小县城名媛培训班的招生简章直白地称:“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钟向人们展示你是谁,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一家高端到充满隔绝感的名媛培训公司打出的口号是:“从女人到女神,从平凡到超凡。”(6月8日《中国青年报》)
  
  什么是名媛似乎一直没有一个足够权威的标准。美国社会学家T.Veblen一项研究表明,名媛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一群不具贵族血统的新富阶级,他们的妻子女儿为炫耀财富,身着华服,出入社交场合,跻身上流社会,因不具有“伯爵夫人”等贵族称谓,被统称为“名媛”。
  
  在中国,名媛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戏剧家李渔的《风筝误·艰配》里:“婵娟争觑我,我也觑婵娟,把帝里名媛,赶一日批评遍。”李渔这里的名媛,指的是出身名门的美女。
  
  可见,东西方文化关于名媛的内涵有着较大差别。西方名媛一般不问出身,不看长相;东方名媛有硬性指标。海派作家程乃珊在《上海Lady》写道,本土名媛必须达到三个标准:一是名门之女,二是才貌双全,三是对社会、对女界有贡献。例如,集才貌、财力、地位于一身的宋氏三姐妹,以其独特的气质,成为当时无可争议的一代名媛。
  
  有人曾说过,“有教养的女子,有资望的名媛,没有一个毕业于培训班……咱们这个社会不要说没有名媛了,就是模特走出来我看都很自卑,毫无内容的一张脸。”很显然,名媛是无法速成的。一个人可能会一夜暴富,但即便是富可敌国,也不能称之为“名媛”。衡量名媛的主要指标不是财富,哪怕浑身穿金戴银,依然可能是土包子一个。总而言之,没有几代优良家风的熏陶,一个女性很难变身为名媛。
  
  如果要重新定义当代名媛,抛开其出身不谈,至少必须热心公益事业,必须有教养,言行必须得体。反观现在的某些“伪名媛”,为了“抢镜”,不惜以穿镂空装、制造些吸引眼球的丑闻作为“焦点”,这么做,名气是有了,但完全与“名媛”牛头不对马嘴。这样的“名媛”,充其量也是水货、赝品。
  
  名媛通过培训班、选秀速成,折射当下社会一部分人的浮躁与某些女性的焦虑。她们有一颗向往“名媛”的心,急于被社会承认,急于跻身上流社会,总以为钱能通神,能够一步登天。某些商业培训机构,抓住这部分女性的心理软肋,投其所好,要么办班,要么选秀,大发横财。说白了,这不过是一种商业把戏。
  
  真正的名媛,没有哪一个毕业于名媛培训班,没有谁会在意那劳什子《名媛生活指南》。退一步说,一个女性是不是“名媛”其实没那么重要,即便是持有某个培训机构颁发的“名媛证书”,未必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对于广大女性而言,教养比出身更重要,自信比满身的名牌更重要,知识比财富更重要,爱惜羽毛比美貌更重要。一个没有教养、缺乏自信、态度傲慢、不懂得爱惜羽毛的女性,就是持有一本“名媛证书”,怀揣亿万支票,穿着华丽的旗袍,戴着最名贵的手表,手挽着限量版的LV拎包,也难掩其内心的空虚。从她的脸上,人们只能看到三个字,那就是“暴发户”。
  
  文/张卫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6/09/400439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