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夜郎自古不自大

来源:红网 作者:汪莹 编辑:夏熊飞 2016-07-22 00:07:13
时刻新闻
—分享—

  成语“夜郎自大”是说汉代在西南方夜郎国的人都以为自己国家天下最大,在汉语中,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贬义词。有趣的是,如今的夜郎后裔中,许多人却不再理会那种贬义,而争相打起了“夜郎文化”牌。从2003年起,贵州毕节市赫章县、遵义市桐梓县、铜仁市石阡县,都在争认夜郎都邑所在地与夜郎文化发源地,甚至大兴土木,规划重建古国或遗址公园。

  今日的夜郎,只是一个地名或者文化标签,但在古代却是一片广袤的行政区域。据学者考证,夜郎国的鼎盛时期,地域包括今贵州全省,以及川南、滇东、桂北、湘西部分地区,真不可谓不大。也正因此,夜郎在哪里就有30多种说法,光《辞海》里就列出了四五种,学界也一直未有定论。从这个角度看,全国多地自称夜郎故地,并非完全没有依据。

  其实,对于一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而言,哪里是发源地、哪里是归属地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么多地方争当“夜郎”的出发点是什么?从现有的报道看,早在2000年,贵州毕节赫章县就出土过夜郎古国时期的重要文物,但夜郎文化推广却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多年的“古遗址公园”至今还躺在国家文物局档案室里睡大觉。早在2010年,遵义桐梓就抢先注册了“古夜郎王朝”商标,但在县政府的官网上,除了“诗意夜郎”的宣传语,并没有什么与夜郎文化有关的内容。

  由是观之,在这场夜郎古都争夺战中,各个地方打的是文化牌,算的还是经济账,换言之,借打造夜郎文化品牌之机,获得更多文化旅游资源。公平地说,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刺激经济增长不失为一种转型策略。只是,夜郎归根到底只是一个文化标签,就算要用文化带旅游,也要以保护好、发掘好历史文化资源为前提。如果只是注册几个商标、搞几个批而未复的项目,就贴上“夜郎”的商标,冒充夜郎文化,恐怕真有点“夜郎自大”了。

  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发掘和保护也非一日之功。透过这场夜郎古都争夺战,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这几年,不少地方政府都将旅游文化产业视为重振经济的救命稻草,但凡有一点名气的文化标签,就争着抢着往自己身上贴。早在夜郎之前,今年4月,山西、安徽和湖北就为“杏花村”的归属对簿公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方面,却罕见有人愿意下真功。不少地方大兴土木兴建主题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公园,但却徒有其表。从实际效果看,这种目的不纯的政绩工程、噱头工程,不仅不会拉动发展,甚至可能伤害地方经济。山西某县就曾花巨资打造所谓湿地公园,结果公园成了半拉子工程,原来的河流、湿地悉遭破坏。

  妄自尊大,本不是夜郎人的本性。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自大一说更多源于后人的穿凿附会,把贬义硬安到了夜郎人的头上,使他们蒙冤千余载。其实,作为一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地方文化,不仅夜郎是否真的自大,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夜郎古国起源于何处?夜郎文化滥觞于何时?这些历史谜团都亟待后人去揭晓。对于夜郎后裔而言,与其大搞虚名争夺战,不如沉下心来,把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好、保护好,让夜郎文化早日走出历史的深闺,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如此,“夜郎”才能真正大起来,“夜郎文化”也才有实力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引擎。

  文/汪莹

来源:红网

作者:汪莹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7/22/40408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