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同学贷款让“帮忙”,你会说“不”么?

来源:红网 作者:徐甫祥 编辑:易木 2016-07-30 00:11:12
时刻新闻
—分享—

  只因为帮同学一个忙,结果背负了数万元的贷款,并且这个贷款至今仍在不断产生利息……在长春某大学上大一的小邹(化名)就因为讲义气好面子,摊上了这么一笔债务。无奈之下,他只好将事情告诉了父母。如今,这笔债务究竟是否需要偿还?究竟该偿还多少,成了小邹一家人最关心的事。(7月28日大众网)

  事实上,这仅是近年来“校园贷”肆虐高校的普通一例。要说这事给小邹带来的“后遗症”,这位大一学子算是有了切身体验:这笔假“友情”之名而至的债务,至今还在不断产生利息,不只成了全家的一块“心病”,更让其患上了“同学恐惧症”,甚至害怕再次回到学校。

  尤让人生畏的是,在这桩“校园贷”事件中,仅小邹父母联系上的受骗大学生就有十余位,少则三四万,多则十余万,总涉案金额已接近200万元。而纵观整个骗局,俨然就是一幕“友情剧”:也是4名女大学生,施尽浑身解数,瞄准身边的同学,打出“同学牌”,让其出面“帮忙”贷款,从而把差不多20来位同学先后拉下了“水”。

  而他们之所以能“马到成功”,显然是靠“同学情”在其中“穿针引线”:就以小邹为例,专以此招数行骗的女大学生梁某,先选定的目标是其闺蜜傅某。而傅某因身在外地,则将此“重任”委托给了与梁某同在一城上大学的小邹。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小邹爽快地答应了。很明显,在这起骗局中,傅某之所以能被梁某“当枪使”,缘于两人为自幼的“闺蜜”;而小邹对此深信不疑,则是与傅某“多年好友”的关系让他吃了“定心丸”。

  其实,小邹即将在两份分别为4万元及5万元的借款合同上签字按印时,也曾想过打“退堂鼓”。然而,由于对方一再的承诺和保证,加上对“同学情”的深信不疑,当然更有涉世不深的原因在内,致终成大错。应该说,这些“上钩”的大学生既不低能,更非弱智。而他们之所以在这类骗局中屡屡“上钩”,很大程度上在于分不清什么是友情?什么叫“鱼饵”?细观上述被骗的近20名大学生,其背后的原因莫不如此。

  不过,真要对这类“友情先行”的骗局说“不”,却也并非易事。仍以小邹为例,倘若他初始即拒人于“千里之外”,势必会瞬间失去多年好友。何况,当初又有谁知这是骗局?故这“绝情”的声名一旦外传,他失去的又何止是一两位同学?而他刚刚步入校园,若就此形单影孤,实在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未来4年的大学生活?

  千万不要简单认为这是“迂腐”,这实则是眼下相当多大一新生的普遍心态。其中,年龄尚小、阅历太浅、经验不足、以及过于“爱面子”等固然是主因,然“还要同窗数载,不至于骗我”的想法也给了行骗者以空间。或许正因这样,在被骗的大学生中,大一新生占了相当的比重。而本案中那位贷款公司的张某,更是以他们在校4年的安全作“筹码”,来威逼其家长立马还钱。可见,大一新生已成了这些人借“同学情”行骗的最佳目标人群。

  然而,俗话说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以“同学情”开道的骗局,大一新生并非就只能“束手就擒”,而完全可以“见招拆招”:譬如,在有人伸出那支“带毒”的“橄榄枝”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要时可求助老师,或告知父母,以寻求帮助。相信他们会以过来人的经验,替你把好关,且不致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

  何况,就行骗者而言,哪里还存有一丝一毫的同学情?而对于那些不明就里、被“当枪使”的同学来说,即便会有一时的误解,但真相大白后必定会和好如初。就如曾在骗子与小邹之间“牵线搭桥”的傅某,事后得知事情始末后,竟至终日以泪洗面,就是例证。

  据说为孩子安全计,相当部分受骗大学生的家长已将全部“贷款”及利息还清,正可谓天下父母心。而眼下尽管相关嫌疑人已悉数被刑拘,但最终损失能否全部追回,还是一个未知数。因而,痛定思痛,最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再不要轻易被所谓的“同学情”蒙住眼睛,在该拒绝时要敢于说“不”。然而,你敢么?或者说,你会么?

  文/徐甫祥

来源:红网

作者:徐甫祥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7/30/404793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