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学季不妨让学生重温一下书信的馨香

来源:红网 作者:曲征 编辑:夏熊飞 2016-09-04 00:03:00
时刻新闻
—分享—

  在新学年、开学季到来之际,父母家书在网上悄然走红,并引发热议。针对新媒体时代“家书”走红的现象,教育专家和社会学家也发表了他们的观点。(9月3日《华西都市报》)

  开学季到来,孩子们离开家长,到或远或近的学校上学,为了消解家长对孩子的牵挂与思念,有的家长就选择了用书信方式与孩子沟通。书信沟通不仅有“见字如面”的亲切与甜蜜,还因为书信对情感的表达最真诚,最理性,一些当面或电话里不便于表达的话语,也能够通过书信表达出来。

  此外,家长与孩子之间常常存在意见相左的情况,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很难把握情绪。一旦激动起来,难免会说出不理智的话,做出不理智的事,而写信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调整情绪的过程。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使用书信沟通是有好处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缩小了人际间的距离,短信、微信、电话、QQ快捷而方便,让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对于某些中小学生来说,别说书信的格式,即便“什么是书信”也搞不懂了。所以,当代既产生不了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也产生不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眉札记》,更产生不了极具欣赏价值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书信集。

  可是,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信,不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销声匿迹,学校有必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书信的格式与写法。国人自古以来喜欢写家书。司马谈作《命子迁》,司马迁继承父志撰写《史记》;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流传千古;刘备《遗太子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警示后人。书信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已经贯穿于古代文化人的灵魂之中。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初为人师时,就十分重视书信写作的练习,但是随着书信逐渐被其他联系方式取代,书信写作的练习也逐渐少了。现实中,不仅语文老师不再重视,考试卷上也见不到考察书信的试题了。语文教育逐渐遗忘书信,只是社会摈弃书信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这几年,我国私人书信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而在美国,普通用户每年仍然会收到许多封信,其中20%是私人书信。

  当然,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有些事物濒临被淘汰的命运也属正常,但是,书信特有的那份温馨,那份亲近,那份甜蜜,谁又能够代替?

  所以,开学之际,学校教育者不妨利用学生与家长急于沟通的机会,动员学生给家长写封信。一方面,看看谁还会写信,谁能够将书信的格式写正确;另一方面,还要教给那些不会写信的同学,正确运用书信方式与人沟通,并要求学生定时给家长写封信。笔者相信,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书信往来,肯定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也会让学生尽快走出青春“叛逆期”

  文/曲征

来源:红网

作者:曲征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9/04/407663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