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票房下滑是观众对电影市场“用脚投票”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易木 2016-09-06 00:09:33
时刻新闻
—分享—

  补贴暂停,大片缺位,中国暑期电影票房意外下滑(9月5日《参考消息》)。稍先媒体报道,暑期档票房惨淡:无一部电影破10亿元。截至8月30日,暑期86部电影票房总收入84.46亿元,同比下滑一成。其中,票房收入前10名的电影占比68%,而其余76部电影分食近27亿元票房。

  冰火两重天。虽然演员天价片酬早已属旧闻,但并不影响老话题成为新热点。庶几与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巡视整改情况通报,提到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有关,演员天价片酬话题遂成为近期公共空间口诛笔伐臧否诟病的沸点。

  影视剧作为艺术产品,投入市场用于受众娱乐消费、满足受众精神需求便成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受价值规律作用。换言之,价值决定价格,优片优价,劣片劣价,而非相反;供求影响价格,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反之相反。然而,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又是自发盲目的,需要政府“有形之手”适度调控,以规避市场自发作用带来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而且,政府只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有形之手”永远不能,也从来代替不了“无形之手”的作用机理。

  回到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文遏制“天价”片酬说事,政府出手,一方面说明当下所谓天价片酬产生机制已经严重扭曲了市场规律作用方向;再一方面,政府出手干预措施十分有限,不可能像楼市调控那样祭出“*条”“双限”之类的组合拳,能做的不过是,制定规则完善机制加强监管之类,如此尔尔。所谓对演员片酬进行一定程度强行干预,其实也是不切实际的意图伦理,过去难道没有“干预”过吗?有用吗?

  本来,按照健康的市场作用机理,人们大可不必对演员天价片酬红眼,因为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和契约经济,对自然人和商业主体而言,市场行为“法无禁止即为允许”。议价并以契约确定演员报酬乃市场主体自由行为,设若投资者花高价钱请的演员得不到回报,他自然就得自作自受,下次自然就会改弦更张,用不着旁人提醒别再犯同一个错误。也就是说,演员片酬最终会由市场自行调节,犯不着旁人“看戏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我的问题是,目下之影视市场,早已因亚健康而导致畸形运行。表现起码有三:一是反艺术生产规律导致劣质优价。影视作品内容为王、内容决定价值本乃常识。然而目下现实却是,阵容代替内容,人气代替底气、颜值代替价值。有数据显示,去年国内产出传统电视剧总量一万五千集以上,网络剧逾万集,电影六百多部,说明影视制作已然显现粗制滥造产能过剩端倪。而为了在这些海量作品中挑出相对“靠谱”者,电视台、视频网站和院线便约定俗成用明星作为决定指标,导致明星云集的戏尚未开拍就卖出天价。

  二是落后产能过剩和争抢稀缺资源做大演员天价片酬。时下,一旦某作品一炮打响收视票房飘红,随后必现跟风同类作品亦步亦趋。在投资急功近利驱使下,导致趋之若鹜争抢少数当红演员或有大量粉丝的年轻偶像,明星资源不足和盲目争抢刺激演员漫天要价节节攀升。

  三是题材受限观众选择空间变窄致使看脸不看戏。放眼当下影视市场,现实主义作品凤毛麟角。众所周知,现实题材剧本审查有风险,对演员要求高,于是大家便殊途同归一窝蜂上穿越、架空、玄幻题材。由是衍生的现实尴尬,便是人们见怪不怪哭笑不得的怪胎,对演员而言,没有真正心仪提升演技的好剧本可选,只能看钱;对观众来说,既然没有好故事和好表演只能看脸。

  说到底,天价片酬乃违背市场规律之产物,违背规律就迟早必定会受到规律惩罚,此乃亘古不变颠扑不破的市场铁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影视市场被人为扭曲畸形运行的结果是可怕的,近年来,与演员天价片酬如影随形的是,“烂剧”“烂片”比比皆是与日俱增。要命的是,受众智商是有耐受阈值的,他们的忍耐终究是有限度的,今年暑期档的小荧屏和大银幕,就有多部明星扎堆但粗制滥造的影视剧,遭到网友一致忍无可忍的吐槽抛砖。现实一再昭示人们,经过烂片洗礼的观众,审美鉴别力只会越来越高,他们已经开始反水自觉抵制“用脚投票”,现下影视残次品收视率和票房呈现惨淡趋势便是佐证。一言蔽之,暑期电影票房下滑绝非意外,而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乃畸形电影市场孕育的必然结果。

  文/陈庆贵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9/06/407778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