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市书房”何止是居民的精神粮仓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0-19 00:08:28
时刻新闻
—分享—

  24小时全天候开放,无人值守,面向所有人群免费借阅,目前浙江温州已开了17个这样的“城市书房”。这些老百姓家门口的“书房”,不仅是温州一个温暖的文化符号,也成为温州城市新的文化地标。(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开设“城市书房”的初衷,是为了满足读者夜晚阅读的需求。2014年年初,温州旧城改造,位于市中心的市图书馆迁入新馆。老馆作为分馆继续使用。但此后,图书馆工作人员经常接到要求延长开放时间的电话。据温州市图书馆馆长胡海荣介绍,到了晚上八点半闭馆时,常有读者恋恋不舍,抱着书本不愿离开。当年4月,图书馆尝试将老馆改为24小时运营,反响之好,出乎预料。30多个座位常常座无虚席,又要求增加座位。目前,17家“城市书房”分布在鹿城区、瓯海区和龙湾区等。年底前还将有8家投入使用。

  温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书房”就是居民的精神粮仓。其实,“城市书房”又何止是居民的精神粮仓,它也是温州亮丽的名片。长期以来,温州给人的印象是“小商品之城”,温州人给外界的印象就是“炒房团”“精明商人”。“城市书房”的出现,对于改变温州和温州人的形象无疑大有裨益。事实上,温州人是最爱看书的人群之一。《2015年温州全民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年温州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为6.32册,高于全国平均的4.56本。2014年,温州市图书馆的人流量达253万人次,借阅量为265万人次,在全国地级市公共图书馆中排名靠前。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图书馆,没有书报亭,仅有清洁的街道,林立的高楼,也只是外表光鲜,而文化贫血。事实上,贫血的城市并不少。2013年4月2日晚,位于河南郑州花园路和红旗路交叉口的最后一个报亭被拆除。一位网友伤感地写道:再见,报刊亭;再见,街边小风景;再见,本就苍白无力的郑州精神文化生活。

  事实上,郑州并不孤单。本月初,安徽亳州市区市民发现,原来街道旁的报刊亭不见了。据亳州城管方面介绍,原来承担通讯、卖报等功能的240座电话亭、报刊亭“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顺利退役”。明明是政府要拆,却声称“顺利退役”。难怪,在郑州最后一座报亭拆除后,郑州的城管部门终于舒了一口气:“难啃的骨头”终于被啃下。

  拆除报刊亭变成了一项政绩,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冷幽默。事实上,这种损害文化的事正在全国蔓延。据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披露,仅仅2008年到2013年,全国报刊亭被拆掉了1万多个,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无论是报刊亭,还是温州的“城市书房”,无疑都是城市的文化符号。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就曾将报刊亭的拆除比喻为“撕掉了城市的一道文化符号”。没有文化符号的城市,难免精神贫血。其结果必然是,城市建设的手笔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人们的感觉却越来越压抑,精神却越来越空虚。

  市民的阅读习惯,需要政府有意识加以引导和培育。温州“城市书房”就是温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据悉,温州正在构建15分钟城市阅读圈,按每1.5公里半径范围布局一家,还将在市区建设40家“城市书房”,届时将与“城市书站”“城市书巴”“城市知网”一起,编织成一张温州市民触手可及的“城市书网”,从而让读者在家附近就能找到阅读的地方。

  文/张卫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19/411094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