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9岁男童纠错奥赛题当思答案背后的逻辑

来源:红网 作者:程彦暄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1-02 00:02:21
时刻新闻
—分享—

  一道数学题,自己的答案跟书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大部分学生选择改正,而四川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推翻了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作为两届奥赛的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却无人察觉。(11月1日 《华西都市报》)

  纠错奥赛题,看似是一种对标准答案权威的挑战,实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模式在碰撞。对于出题者而言,该题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判断正误的参考,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学习掌握情况,从此逻辑出发,势必得出错误答案。而对于罗弋而言,他的解题逻辑为联想法,故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答案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培养答案背后的正确逻辑。

  对于学生而言,一种错误的解题逻辑,掌握得越熟练,错得就越离谱。古人言,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更多发挥了引导作用,而非给予标准答案。在我国,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似乎总在强调思维的整齐划一,强调标准化,不敢撒手,而封闭的课堂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中!正因如此,学生们才慢慢出现了思维惰性,丧失了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家张炜认为:“中国无论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在笔者看来,学习的目的绝非获取某种答案,而是掌握一种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答案。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因照搬兵书而被秦军大败,西汉名将霍去病却因屡出奇兵而令匈奴闻风丧胆,两种不同的结果实非兵书之过,而是指挥者的逻辑思维不同所致。

  9岁学生之所以能够纠正奥数题答案,并非他是“神通”,也非具备挑战权威的精神,而是他拥有着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罗弋喜欢阅读,但所读之书并非老师框定的书单,而是一些“闲书”,诸如《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十天环游世界》。这些书看似与学习解题无关,实则开阔了罗弋的视野,增长了见闻,让他的思想与更多作家思想进行了碰撞,并不断形成和完善了独立的逻辑思维体系,正因有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让他走出了“教条”泥沼,通过不断探索和分析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昔日,伽利略曾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和科学分析得出一套符合逻辑的答案,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而今,我们也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度钻研来锻炼和培养独立而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摒弃“标准答案”思维惰性,用自身的探索、研究、分析、判断来提出问题。

  文/程彦暄

来源:红网

作者:程彦暄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1/02/412387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