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过分强调考勤是舍本逐末

来源:红网 作者:李智 编辑:林旻煜 2016-11-14 00:02: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华东政法大学开始试行“刷卡考勤”制度。本科生需要在上课前和下课后在指定设备上各刷一次校园卡,没刷卡或者迟到十分钟被认为是缺课。该考勤制度一经公布,就在学生中引起了争议。有学生对办法的实际操作性、惩罚力度等提出质疑;也有学生认为,这属于“强迫上课”,有悖于大学的“自由精神”。

  事实上,对于考勤制度如何实行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华东政法,同时也是国内众多其他高校的棘手难题。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不光大学,只要是学校,学生就该去上课,这应被视为类似于义务的理所当然。因此对学校“强迫上课”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然而争议在于,高校对学生翘课的容忍度如何?与华政这样惩罚力度如此严苛不同的是,更多的高校一般做法是得过且过。比如,某些高校的一些课程开学就规定学生超过3节课不来,就失去考试资格,可认真执行起来的并不多,一般的处理最多是扣掉平时表现分。

  华政教务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通过对该校每年因想毕业而不能按时毕业同学的跟踪分析,发现多数此类学生平时缺课严重,因此才想到加强平时的考勤管理。相信这一考虑,应该是很多高校加强考勤管理的共同出发点。可华政部分同学并不领情,如报道中提到的,一个同学受访时说的“大学本来就是相对自由的地方,偶尔翘课也无伤大雅。”诸如此类,他们觉得“刷卡考勤”有悖大学的自由精神。

  诚然,大学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封闭性,除了老师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独立地去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去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时间,进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可是,大学的“自由精神”,这一概念本身的外延边界是不易厘清的。当我身边有人借用“自由精神”这一概念去正当化自己的翘课行为时,我是不会去跟他们争论的。因为在我看来,虽然你有依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的自由,但大学的自由精神必须有一个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自学和自制能力。事实上,对那些经常不去上课的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学和自制能力,我们别太高估。依我的经验,身边那些经常翘课的人,不是整天宅在寝室睡觉、打游戏,就是和对象到处游玩。当然,也有部分是因为其他社团活动,亦或是某仰慕已久的学者来了,去翘课听讲座……恐怕,像后者那样去翘课的,相当稀缺。这种现状下,华政出于让学生多上课的考虑,因而少一个无所事事、不学无术的人,这种出发点的关怀我是相当理解的。

  但理解归理解,并不表示我赞同“刷卡考勤”这一方式。课前课后都刷卡,人数少的课程倒也罢了。可如果是300多人的公共课,刷完两次卡,不仅费时费力,还引人烦闷。考勤需要的时间,要么从正常的教学时间里占用,要么占用下课时间。在华政的考勤规则里,迟到10分钟,被认为是无故缺课。可有人如果因考勤延误接下来的课迟到了,却被认定旷课,那岂不冤枉死了。即使还可以向老师说明原因,可人多了,老师都把心操在考勤上了。长此以往,我们上课的重心恐怕会沦为以考勤为主业,核心讲课时间被一再压缩,这不是舍本逐末,是什么?

  还有,即使把学生都收在课堂里了,不想听的人还是不听,人在曹营心在汉,这恰恰远离了课堂考勤的初衷。过分强调考勤,把学生收进课堂,容易使老师忽视对自己教学环节的反省。有的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也有老师,上课只想着怎样讲完自己这一节的内容,也不顾学生听的效果如何。依我的经验,自己身边有的学识渊博的老师甚至一学期不点名,可教室一向座无虚席,来的人大都专心听着。

  我觉得,一个正常运作的课堂,除了考勤规则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师生双方作为互动主体的存在。一味地强调考勤,反而有着舍本逐末的意味。

  学校或许可以从内在的努力着手,比如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一学期每节课留出那么一点时间,让学生轮流做与课程内容有关的5分钟演讲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这课的主角只是老师,与自己不相干了。诸如此类,学校应该尽可能地鼓励老师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动性,长久地巩固师生间的内在默契。这种内在的努力要远好过僵化的考勤机制,无论考勤使用的技术多么先进。

  我不反对考勤,课堂适度的考勤完全合情合理。甚至我认为,这种外在手段适度的话,反而与课堂里师生的内在互动相得益彰。但是,我反对高校将单一的考勤方式过分强化,因为即使所有人都进了课堂,不愿听课的人还是不听,还是愿意拿着手机当着“低头族”。

  文/李智(黑龙江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李智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1/14/413381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