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引经据典”莫滥用

来源:红网 作者:黄景祥 编辑:林旻煜 2016-12-14 00:03:19
时刻新闻
—分享—

  引一个故事、典故,抄一段古书或别的什么书,然后结合现实情况,发一些议论或感想,这就是目前很多言论、随感、杂文最常见的形式。不能说这种写法不好,我只是建议,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形式,使文章的形式更具自身特色。

  写文章,搞演说,除了自己的见解外,还要引用一些权威的话和历史典故作佐证,这种做法似乎古已有之。孔丘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在记载他言行的《论语》中,就可以看到他言谈论说引《诗》据《易》,不离文武周公之典。

  孟轲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同时也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的谈话中也是子曰诗云不断。至于战国时代的那些纵横家,他们个个口若悬河、善辩,更是开口闭口不离经典,以增加其辩论的说服力。就是现在的一些权威作家,在他们著作中,也常常出现引经据点之处。引经据典,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现在滥用经典的现象较为普遍,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毛病:一是简单类比,做“八股文章”。常见的是“一引、一比、一议”。先引用一个典故,再加一个现实事例,然后发番议论。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主要是作者知识浅薄,对生活偶有所感,便去查一个典故,生拼硬凑,敷衍成文。

  二是倒书袋,堆砌典故。本来略引一下就说明问题的,却要原文照抄;或者用一个典故就说明的问题,硬要用几个典故。通篇文章都是“圣贤曰”“古人云”“古已有之”,去掉典故,剩下自己的话就不多了。其实这样大搬古书,并非作者学识渊博,而是自己没有独到见解,只好“文不够,典故凑”,结果弄巧成拙。

  三是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古人作文做事,并未考虑今人的需要,不可能你要什么有什么,重要的是在于作者自己思考。

  四是陈词滥调,毫无新意。有些典故你也用,我也用,用多了,用滥了,读了望而生厌。例如选用人才,必然是“伯乐相马”;拒绝贿赂,一定是“羊续悬鱼”;接受批评,大多是“太宗纳谏”……人们看到这些典故,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了,文章写得再精彩,读起来也索然无味。

  所以,我们看一篇文章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看它有没有引经据典,而要看它文章的观点、论述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东西,哪怕它有“经典”为据,也要提出异议。当然,随着人类思想成果的积累,将来还可能“引”得更广,“据”得更多,我们不能把引据典笼统认为是“唯书”,但也不能乱“引”滥“据”,而要结合实际,用得适当。

  文/黄景祥

来源:红网

作者:黄景祥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2/14/416266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