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个人和一座城的“跨年”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林旻煜 2016-12-31 00:01:49
时刻新闻
—分享—

  近些年,“跨年”盖过了过元旦的风头,它以公元纪年最后一天迎接新年第一天为噱头,成就了许多卫视节目的新创意,并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狂欢仪式。“玩不好‘跨年’,可能输掉新的一年”,意在说明“跨年”很重要。

  跟“光棍节”一样,“跨年”充满了青春元素。中老人淡定得多,但时常挡不住裹挟。笔者就有此类打算,不一定是冲着哪家卫视的跨年晚会,或哪里的灯光秀,在元旦前夜,去观光,或漫步,因为那更适合中老年人的怡情和怀旧。

  元旦的最早记忆,大概是读初中时,每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是贫穷年代留下的精神记忆。以后数十年,我竟然也有自己的“跨年”。第一次,十八岁那年的最后一天,我穿上绿军装第一次乘火车北上,深夜赶到了中原腹地,次日就是新的一年。这一跨,决定了我从军之旅和后来转业进城的人生道路。第二次,则是邂逅了出生在一年最后一天的人——即我的妻子。成家后,每年都能以庆生的形式迎新。除了孩子儿时以此为由“打秋风”,近些年,我们一般是元旦前一天看央视的“新年音乐晚会”,作为次日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预热。由于音乐素养使然,每年不过是被那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曲感染一番而已。

  上世纪最后一晚,我们把岳父母请到附近一家专门吃野生脚鱼的酒店。二老不肯我们在外花钱,我给出理由,除了妻子生日,就是“跨世纪”,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花六百多元,只说花了两百多元。老人连说划得来。十几年后我忘了,可妻子记得。看来,这个钱花得确实划得来。

  “跨年”最早似乎发源纽约曼哈顿,新世纪在国内兴起。对比中国除夕守夜迎春节,前者是克隆还是异曲同工,我不得而知。为什么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或许从这窥斑见豹。中国历史奔流不息,任何时候都不会抽刀断水、前后两别。

  跨的意向,是在道上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全国有无数个城市都会开启各自的“跨年”模式。武汉在2017年到来之前,开街盛装的中山大道,那是礼敬历史;开通轨道机场线,那是联通世界;开启BRT公交,那是时代节奏;开放东湖绿道,那是回归自然。两江四岸,经典比肩;老少市民,各得其所;圆梦复兴,都在“路”上。与其说这是年终巨献,不如说这是江城风范的“跨年”。

  文/易国祥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2/31/417891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