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假鞋之都被曝光,打假要形成多方合力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夏熊飞 2017-01-17 00:04:35
时刻新闻
—分享—

  福建莆田曾因为大量产出仿冒名牌的运动鞋,被戏称为“假鞋之都”。时至今日,虽经工商、电商平台多次打击,假鞋制造仍然屡禁不绝。他们伪造“防伪码”,更改物流信息,甚至建立微信群、安装监控器,以躲避执法人员的查处。这也让一些职业打假人倍感困惑。

  昨日,与莆田“假鞋之都”这条新闻一起登上门户头条的,还有天津独流镇假调料制售产业被曝光。前者“养活了数十万人”,后者“每年产值以亿元计”。在市场经济发展三十多年、市场治理体系比较完备的情况下,依旧有以某个区域为造假单位的造假窝点存在,这不免让人遗憾。

  公众苦假货久矣,尤其是电商平台崛起之后,舆论场上关于电商平台带来假货的指责声似乎也越来越多。但莆田“假鞋之都”与独流假调料制售窝点的曝光,则说明,假货横行的根本原因,不在渠道,不在平台,就在于生产源头。只有对假货的生产源头进行整治,才能从根本上掐断假货的流通。

  众所周知,莆田服装产品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线上销售,也就是它们说玩的是电商经济。在这种新经济模式下,如果,线下生产的产品本身就是假货,即便平台尽职打击,效果也是堪忧的:当河流的上游被污染,无论下游如何努力净化,都不能完全恢复水质的纯净。

  假货面前,相关职能部门应守土有责。这首先指向的是在假货进入线上渠道之前,地方工商、质监、环卫、公安等部门要对可能存在假货的生产单位进行彻底的日常式排查。莆田“假鞋之都”的称号名声在外,当地执法部门不可能不知道当地的造假行为。但为什么假货在莆田猖獗依旧?

  答案并不复杂。报道提及,在个别黑作坊主眼里,“抓鬼”有时也沦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寻租生意,偶有执法人员上门,也不查封,只说随便坐坐。作坊主把钱奉上,制售假货的黑作坊也就躲过了一劫。这或许可以解释,虽然当地屡次打击假货生产厂家,但为什么莆田的假鞋依然可以顺利装箱,出厂上市。

  实际上,就在莆田“假鞋之都”被曝光的昨日,在阿里巴巴的倡议下,全球首个“大数据打假联盟”也同时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与首期入盟的约20个创始成员发布《共同行动纲领》,致力于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让打假更有力、更高效、更透明。据了解,阿里巴巴大数据打假联盟采用定向邀请制,首批入盟的成员包括Dulux、LV、施华洛世奇、赫基集团、地素、资生堂等约20个品牌。

  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依托的“大数据打假联盟”的成立,为公安机关对制售假行为实施全环节全链条查处、开展源头打击提供了有力支撑。20多个平台的集体加入,一方面说明大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阿里“大数据打假联盟”的信任。

  知名品牌与电商平台合作集体“自救”,这必然会对莆田“假鞋之都”这样的“制假之乡”产生威慑力。但我们始终不能忽略,假货在线上泛滥成灾的源泉在线下,是实体厂家的制造、销售出现了问题。电商平台加强对假货的监管充其量只能是事后补救,是“反击”,无法代偿线下监管部门的责任。

  还需要看到,所谓打假,也要营造一个全民打假的环境,除了法定的监管部门、电商平台要打击假货,每一个消费者也都要提高警惕,增强对假货的辨别能力与维权意识,一旦发现假货,要主动向平台或者监管部门申诉、举报,绝不手软。

  当然,归根结底,中国“质造”才是解决假货的治本王道,各地政府只有给小微企业更宽松的环境,落实更多优惠政策,让小微企业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法治环境下健康成长,才能真正让正品大道直行,让假货无所逃遁,而这也正符合现代社会治理“堵疏结合”的理念。

  文/王言虎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1/17/419214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