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族的小孩妈文化

来源:红网 作者:陆增准 编辑:司马清 2017-01-27 00:03:59
时刻新闻
—分享—

  前段时间,去农村里参加一场婚宴,经过厨房时,看到墙角处张贴着一张婚宴的工作人员安排表。心想能把婚宴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安排表功劳不少吧!很是好奇看了一下,可是看到时,有点蒙,上面怎么有那么多妈的名字,难道是她们村起名都喜欢带“妈”字吗?如:珍兰妈、冬梅妈、家强妈、德兴妈等。

  再近看一看:不可能,每个名字后都有妈字,就当今如此开放的社会,谁还会起这种那么老土的妈名字呢?而且,我母亲也是这个村的,也没见她的名字会与众不同呀!正好奇着呢,一声:“冬梅妈,摆桌宴了!”旁边一位大妈应了一声。才突然想起,冬梅妈,并不是某个大人名,而是一种壮族当中存在的小孩妈文化。

  记得以前小的时候,村里的大人喊自己母亲的时候,不就是先喊大哥的名,并在后面加一个“妈”字的吗,这不就是村里的大人喊大人时,习惯在小孩名后面加一个妈字的吗?

  这种有趣的呼叫方式,笔者认为这就是壮族一种小孩妈文化。以小孩名,在后面加一个大人的称呼“gie”,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孩他妈的一种叫法。当然,在壮语中,因为壮颠倒,真正叫的,并不是什么妈,什么爸等,而是大人称呼“gie”,并在后面加上小孩的小名。如“gie飞” ,“gie强”,“gie兴”等,就是指阿飞爸阿飞妈,家强爸家强妈,德兴爸德兴妈一样,这样叫起来非常顺口。

  不过,这种称呼,也只是大人们之间的一种称呼,小孩叫大人,一般都是叫什么叔什么伯什么婶之类,也是随他们自己家人的称呼的。

  所以这种小孩妈文化,只是大人之间的一种称谓。这种小孩妈文化,笔者不知别的地区也有类似习俗没有。但在当地周围的村庄,如在南宁市青秀区的长塘、伶俐村庄里,都存在有这种壮族的小孩妈文化。

  壮族的小孩妈文化,有几个特点:一是这只是大人们之间的一种称呼,一种简单的口语叫法。二是村民小组不是单位,大家的称呼不可能用名字称呼,这种名字的称呼,是一种书面语文化,不容易记。而小孩妈文化是种纯口语称谓,大家之间交流时,用口语称谓更容易明白指的是谁,特别是在相对封闭的农村里。三是以小孩名给大人起称呼,有点好处,因为小孩的小名大家都这样叫,传播比较广,所以大家都比较熟,叫起来也明白叫的谁,指的谁。四是所叫的小孩名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只叫长子小名或长女小名,并不是个个小孩名都可以叫。如果真是这样,可能就很乱了,这是有讲究的叫法。五是如果不是经常用到名字,那某人的名字就不好记了。如大家都叫某某大人的真名时,这样名字太多,不常用,谁也记不了,可能见面时想叫一声就会产生哑口无言了。

  据老人们讲,以前在生产队中人们在记“公分”时,也是用小孩名加大人称呼的多,如果记大人名,大家都不懂得谁是谁的,但用小孩名称呼,谁都明白是叫谁,这就是它的优势。

  可以说,在农村里,“gie什么gie什么”到处飞,这就是壮族当中的小孩妈文化了。这虽然只是大人之间的一种口语称呼,但它却可以让互相不熟悉名字、念起来记不住别人名字的这种状况,相互叫起来更容易。这是大人之间的一种最简单叫法,然而这种称呼文化,因为小孩名,谁都叫,熟悉,容易记,叫起来顺口,这可能就是小孩妈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了。

  文/陆增准

来源:红网

作者:陆增准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1/27/42016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