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过乡村,它不是你们的乌托邦

来源:红网 作者:梁煖 编辑:夏熊飞 2017-02-08 00:03:04
时刻新闻
—分享—

  又一年春节,返乡笔记又开始在路上酝酿,不知道今年又是什么口味?这几年,出现了《一个博士的返乡笔记 谁的故乡不沦陷》《一个农村儿媳妇眼中的乡村图景》,再到后来被鉴定为假新闻的“逃饭门”事件,真作假时假亦真,可谓轰轰烈烈。我想起了去年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东北农妇集体约炮的事,最后被证明作者压根就没回去文中所写的农村,事件也纯属杜撰。好家伙,点完炮就跑了,被“宁杀错不放过”的乡村,再一次倒下。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乡村在想象中完成了它的形象构建,总被有些人当成某种“世外桃源”的象征,与世无争。乡村的身躯在许多大事面前,是暧昧的,带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道:“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知青下乡,忆往昔峥嵘岁月,与美丽乡村少女的革命情谊忘不了;改革开放,安徽小岗村则是走在了时代的最前面。在时代的作用下,乡村是话语表现下是美好且带着激情色彩的,真实的体验多少是被忽略的。

  莎士比亚说,恋爱使人盲目。生物老师说,爱情就是多巴胺的分泌,时间一过就没了。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的乡村,在欢颜过后则必须要承受狂风骤雨,尽管风暴中的它仍旧沉默不语。乡村到底变得怎么样没人关注,毕竟日子还是得过,倒是有人开始在网络上写符合常识的段子了。乡村之所以这几年被这么关注着,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接入了网络,被一大帮既没下地干过活,在城里指点江山,二十四节气说不出来,可能在乡间度过天真且幼稚的孩童阶段,期间加上乡村山青水绿、“田园牧歌”几张美图做背景的人给玩坏了。

  他们在键盘上敲出了他们苦闷的内心,美好的想象崩塌,就要像超级英雄一样给乡村来一场大换血,最起码制造一场舆论风暴,祭奠下自己的青春。但其实,这到底关乡村什么事呢?它真承受不起,它并不是你们的乌托邦。每个人都可以对乡村挥刀,乡村这疲惫庞大的身躯要为每年只停留几天探亲访友的人买单,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就是血还没擦干净呢,你到底死不死啊?

  我很认同许多批判文章中对于故乡农村的浓烈情感,但是几乎一样的批判套路就显得太不真诚了。中国的熟人社会生态在乡村是个缩影,但是不得不说,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所在的中国,没那么多深刻。无辜的乡村再次被放大镜审视:礼崩乐坏、宗族亲情的淡薄、赌博、精于算计的冷漠、小农意识的残留、留守儿童的茫然和“流氓无产者”等等。但是如果你没有做好客观分析原因的准备,请不要如此用笔如刀,以偏概全。就没有一点好吗?并不是,因为在春节返乡的这几天,你看到的是一年之中的片段,大家累得很。生活的挣扎你没看见,你没看到农忙时期的勤劳,你没看到工厂里忙碌的身影,你没看到夏日炎炎与凛冽冬日的汗水……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没有想象中的热闹,一顿饭过后,亲友们便又各自散去”,这句子只要换个场景,看起来如同城市里邻居相互紧闭大门的冷漠与我在你身边,你却拿着手机的场景实际并无二致,换谁都一样,也没什么劲。只是一换到乡村身上,大家都来劲了。乡村成了避难所一般,混得好的迫不及待衣锦还乡,混得差的急需乡村“失败的村民”刷一波存在感。

  如今,乡村大概是承担了“异域诱惑”的角色,别处生活的范式。在有些文章里,作者讲明自己没有任何技巧,如实记录,又说这是多个乡村的集合体,让读者不要对号入座。我算是看糊涂了,到底几分真几分假,还是算非虚构写作?就算到了云南,也并不是哪里都是彩色,说走就走之后还是“平凡的残忍”,还有远方的苟且。

  我认为,写出返乡笔记的大部分人,是出走的农村文化人,与他们眼中“有毛病”的乡村精神联系,交织成了现在的图景。他们逃离,却焦虑。对乡村仍旧存在的大部分体力劳动者的漠视是通病,其实背后是如何对待现实存在的三大差别: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工业和农业的差别,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借用赵树理的话来说,有些人所经历的人生,并不能写出真实沉默的乡村。

  少点套路,多点真诚,不要用上帝视角对今日农村进行无尽的批判,也不需要对城市里农民工脱鞋取钱下的迷之感动,更不需要一篇篇返乡博眼球的热文,它当不了你们的乌托邦。

  文/梁煖

来源:红网

作者:梁煖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2/08/420681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