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需要摆脱的“地域歧视受害者情结”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旻煜 编辑:夏熊飞 2017-02-09 11:45:34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取钱》中骗子打电话时说的是河南话,引起网友热议。2月7日,西安一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北京电视台和该小品编剧及演员,向所有河南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2月8日 中国新闻网)

  被该律师声称为“地域歧视”的情节是在该小品中,电话那头企图对大妈实施诈骗的骗子操着一口河南腔。家乡话,自然家乡人最为敏感,不是好人操着河南腔,而是骗子操着河南腔,这难道还是无意的?估计,这名律师也是这样想的。毕竟,河南口音在整部以普通话为主的小品中,显得太刺耳,太容易引人注目了。

  可是,若没有确切的证据,对小品涉嫌含沙射影的指责,也更像是一种主观臆断。事实上,该小品的编剧魏新早在1月28日就曾注意到网友们的热议,并进行了回应“是我用家乡话配的音,我是山东人,老家方言接近河南,别的方言也不会说,所以引起了大家的误会,实在不好意思,向大家道歉!”

  个人更倾向于相信魏新的说法,因为在如今这个小品创作已经逐渐告别低俗和恶俗趣味、个别以讲低俗台词段子而著名的小品演员已经淡出的时代中,带有主观故意地将含有地域歧视的元素,通过层层过审,而搬上省级电视台,以博人眼球,真的是没有必要。更何况,在《取钱》这部作品中,始终是爆笑台词、搞笑行为不断的,而且寓教于乐,对观众提高电信诈骗的辨别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就是这么在艺术效果上已经取得成功的作品,何苦还要去碰“地域歧视”这条红线?

  因此,这极有可能是一个误会,魏新道歉了,他如果说有错,也是无心之失,错在了不太明白当下的舆论传播生态,错在了无意中击中了部分河南人心中的脆弱神经。

  不可否认,河南是一个被地域歧视的“重灾区”,直至今日,在微博等网上平台上,各种负面新闻的评论中偶尔还有各色“河南黑”的存在。地域歧视的存在,确实伤害了我国各地民众的淳朴情感。

  事实上,“地域黑”除了会引发该地域人们激烈的反击,还会引发这一地域的人们进行自我正名,甚至自我反思的举动,这是一个地域民众心态成熟的表现。

  可令人担心的是,在此过程中,部分人“地域歧视受害者情结”在这种反击与正名的过程中被愈加强化。这表现在对外界关乎自我地域的评价,甚至仅是一种带有地域特征元素的无形流露中,都把自我当做了受害者的存在,进而如果稍微发现点蛛丝马迹,便会给予坚决的反击。殊不知,个人反击的对象也可能是根本不存在的“主观故意”,是一种不存在的假想敌。

  该想必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律师在编剧进行道歉和解释后,仍然是提起诉讼,或许就跟这种情结有关系,它的存在,作为一种对激进言行的自我保护心理,也可能让人迷失应有的理性和判断力。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该小品中的骗子,操的是一口北京口音,北京人也会如此激烈反应吗?

  一个地域的发展,跟一地人们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整个国家的人们已经逐渐思想成熟,理性高扬,积极向偏颇的、狭隘的地域歧视说不的时候,曾经深受地域歧视其害的人们,也该从极端封闭保守的“受害者情结”中走出。

  文/林旻煜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旻煜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2/09/420823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