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女神”来了,“妇女”去哪儿了

来源:红网 作者:宋潇 编辑:林旻煜 2017-03-09 00:02:37
时刻新闻
—分享—

  3月8日是“妇女节”,这个在百年前由芝加哥女工罢工平权所诞生的节日,近几年在全国市场领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绝大多数商家的口号里,“妇女”这个词逐渐被淡出,随之演化出来的是“女王节”“女神节”等新名词。在节日名称的演变过程中,不论是实体商家还是电商,一直在不断借势促销,力争将3月8日打造成“消费节”。(3月8日《北京青年报》)

  事实上,不光是“妇女节”的称呼变成了“女神节”“女王节”,很多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也在被赋予新的时代称谓。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将圣诞节过得像“狂欢节”,情人节过得像“儿童节”,凡此种种,好的一方面体现在话语方式的解放,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国民心态的进步,但负面效应也很明显——无非都是一种娱乐化、商业化、庸俗化的体现。

  几乎每一年的这一天,媒体上都会有一些关于“妇女节”内涵的讨论,很多人也在呼吁“别异化妇女节的内涵”,但是,仅仅在这一天呼吁就足够了吗?要知道,“妇女节”产生于西方女权主义者争取与男性平等权利的过程,它的内涵自然无须赘述,可是人们现在似乎忘了,当初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是提高女性的地位,而不是让她们只在这一天才感受到尊重。与之相反的是,本身应该围绕“平等权利”“平等机会”进行权益伸张的“妇女节”,却逐渐沦为了贪图享乐的“消费节”“狂欢节”。

  当然,站在各路商家的角度,自然会认为每一个节日都是“商机”,进而使出各种花样,将节日装点得五彩斑斓,可问题在于,当“买买买”成为一种主流,原本的节日内涵可能早已被消解于无形,更重要的是,剥开这些形塑的商业外壳,会发现内核其实都是商家精心制造出来的“狂欢”。而如果站在整个国民心态的层面,会发现其实这种心态也是不正常的,它潜在地说明,当前的大众审美旨趣,正在向娱乐化、物质化偏离。商家的大肆促销,看起来是一种商业的繁盛,实际上却满是浮躁和喧嚣。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谁说过“女神节”就是放弃女性权利了?对于这种质疑,我想说的是,“女神节”和女性权利可能并无直接关系,但随着称呼的改变,人们对一个节日的印象也会改变,短时间内,“女神节”“女王节”还能偶尔提倡一下“男女平权”,但谁又能保证,在若干年以后,会记得曾经的“妇女节”其实是一种请愿一种示权呢?此外,能够提出这种疑问的行为,恐怕应该属于一种现代女性的标志,她们向往自由,强调主流话语权的归属,这一点,和以往的“妇女运动”没多大区别。可恰恰就是这种观念,在网络空间中有被异化的风险。

  “妇女节”变为“女神节”,小小的一字改变,背后不仅是话语体系的更新,更是一种社会心态的转变,至于这种转变是健康还是腐朽,恐怕就像“如人饮水”一样,冷暖只有自己知道。理想的状态下,女性应该随时受到尊重,社会也应该时刻爱护女性,但相比于此,更应该被追问的是:今天,我们该如何保障女性权益?

  文/宋潇

来源:红网

作者:宋潇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3/09/423308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