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单身社会碰撞中国青年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2017-03-11 00:03:22
时刻新闻
—分享—

  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所写的《单身社会》一书,这两年引起了不小的影响。从书名上看,就知道这是一个“现象级的问题”,虽然书里内容涉及的例子发生在美国,但背后的问题与国族无关,而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有关。

  克里南伯格对于选择单身生活的人,有了这些方面的提醒:在独自生活的能力、自我保护和孤独意识。这也是《单身社会》每个章节的名字,它们也预示着单身社会里最常见的一些问题。

  在书中,以美国为例,仅仅在曼哈顿一地,一人居所就从1969年的35%上升到1980年的46%。在新世纪开始的2000年,美国年轻一代中独居人口更是高达500万之多,还有其他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如瑞典、日本、中国等)持续增多的单身人口。

  如今美国单身社会的景象或许就是未来不少中国人的选择。不少媒体都在援引这样的说法,“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至2013年的14.6%”。虽然不同媒体调查的数据有偏差,但单身潮的趋势却是无法否认的。

  而在我看来,要说中国已经出现了单身社会,还时候未到。但已经萌生了单身社会降临的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观念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迥异的观念交融在一起而不凸显其另类,应当是时代发展的趋向。舆论对单身主义者会越来越宽容,传统的婚姻观念在不断瓦解,各种新颖的两性关系会得到人们的默许,这是单身社会降临的一个社会基础。

  正如德国哲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 )对自由的解释,“个人自由,并不能消极地理解为单纯的个体行动自由,或是仅仅被庸俗化的偏见归纳为思想解放运动,自由的本质特征是每个人生而俱来的特殊性与不可复制性,这恰恰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既有特征,遵循着内心与自然的规律,我们就能找到自由。”大多数单身主义者都服膺于此观念,遵循个人意愿和本心所向,尽管这在婚恋观保守的人群看来,是缺乏家庭责任感的自私表现。

  但是,这里引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家庭责任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社会学的问题?如果是前者,得到伦理的谴责,或许还有道理,但很多人实际上早已放弃了此想法,并认为婚姻是传统社会封闭保守的遗留物,在未来这样的制度必然瓦解。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合作和政治维护的必需品,也是维系社会凝聚力的中坚力量,其实也没有太多爱情的层面。

  而今天的社会观念愈发开放,一方面,爱情与婚姻必须挂钩,只为婚姻而不讲爱情的结合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单身生活与经济、人际关系等因素愈发无关,尤其是很多在经济上独立的女性,选择不合适的婚姻,反而会毁掉现有的美好的单身生活。这些都构成了单身社会的思想基础。

  年轻人的婚姻选择越来越与情感挂钩,而与经济、身份、伦理脱离关系,这在城市中产阶级群体及其以上的群体里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克里南伯格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现代婚姻,越来越转变为一种因与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而建立并维持的关系。”不过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年轻人的更多婚姻选择还是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单身主义者还是少数,更多人选择单身恐怕还是无奈之举。

  这就造成一个奇特的现象:单身者越来越多,但相亲市场也越来越火爆。这就说明,大多数年轻人之所以单身,只是因为身边缺乏合适的人选,但又不想将就,因为这与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感相冲突。而在过去,人们对个体自由不甚重视,尤其是女性的独立意识还未觉醒,服从长辈、服从组织的婚姻形式居多。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舆论在对年轻人选择单身生活时,也不宜带有过多理想化的看法。当遇到合适的另一半时,“伪单身主义者”们会很快地坠入爱河,开启幸福的二人生活,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文/黄帅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3/11/423535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