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要更多思考“带妈妈打工”背后的真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七江寒 编辑:夏熊飞 2017-03-11 00:02:52
时刻新闻
—分享—

  这位小伙子名字叫闵现杰,家住在山东日照市莒县夏庄镇北上庄村,今年29岁了,在一家汽车美容店工作。放下手中的活去把妈妈从远处找回来,是闵现杰工作中需要重复许多遍的一件事。闵现杰的父亲已经去世,因为患有精神疾病,母亲自己一个人无法独立生活,从2011年开始,闵现杰带着母亲外出打工,这一打就是6个年头。(3月9日 齐鲁网)

  当我们一遍一遍地在问“孝心”在哪里时,莒县的这位29岁的小伙告诉我们,“孝心”不在“远方”,就在“自己跟前”。“带妈妈打工6年”之所以能够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除了闵现杰长期携母打拼的生活艰苦之外,更多是因为我们自己无法如闵现杰一般在母亲跟前尽孝的“愧疚和不安”。

  “带妈妈打工”对于常人而言几乎很难做到,而闵现杰却已经坚持了6年。通过时间推算,2011年闵现杰应该是23岁,23岁是很多大学生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龄,人生才开始真正起步,甚至有些人在这个年龄还在“啃老”。闵现杰在父亲过世的家庭境况之下,一个人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而且携母打拼生活,对于这样的一位同龄人,笔者由衷地钦佩和感动。

  心善之人必有后福,在辗转省内几个城市之后,闵现杰终于遇到了现在的老板厉击俊,不仅腾出办公室为母子提供落脚之地,而且还为闵现杰安排工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的善举值得点赞。厉击俊的“滴水之恩”自然也得到了闵现杰的“涌泉相报”,这幅美好的画面也给我们构建起一副和谐的社会图景。但是笔者想着重探讨的“带妈妈打工”背后的真问题。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于大多数长期在外打拼的人而言,父母的安顿一直是他们最大的牵挂。让远在家乡的父母安享生活,让他们日常生活有稳定的保障,这不仅个体所困扰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所考虑的一个民生话题。而这背后蕴含着“小家与大国”如何良性互动的逻辑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层面劳动者的有效供给,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造就了劳动人群的大规模迁徙,家庭成员稳固的生活,对于“候鸟型”劳动者而言,无疑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柱”。父母的安宁不仅能让远在他乡的劳动者踏踏实实努力工作,从而更加有效地为单位或企业提供生产力,同时劳动者的收入也能够为父母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保障。虽然这种良性的生活互动囿于个体的道德和能力有所差异,但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却是“小家与大国”之间的最有效互动。

  同理,闵现杰的母亲,假如有兜底的社会医疗、生存保障,我想闵现杰现在的生活可能会是另一幅让人满意的画面。目前,农村养老依然是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有些老人为了不“拖累”儿女,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生计仍然拖着病躯而劳作;还有一些老人实属无奈,为了生存竟与儿女对簿公堂,撕破亲人脸面仅仅是为了少许的生活费。除了基本生存,还有健康医疗,起居照顾等。人们常说“身体健康是儿孙的福分”,而这“福分”的背后又透着老人多少生活的无奈和对晚年生活的担忧。

  “带妈妈打工”是当下社会群像生活图景之一,也是困扰众多家庭的矛盾和冲突之一。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从小处是个体健康发展的保证,从大处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由此来看,不断完善和提升兜底的社会保障,将像闵现杰这样的社会个体纳入其中,对个体和社会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也恰恰是这些“兜底”的社会保障,却无法引起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更谈不上付诸社会实践。因此,构建能够到达民众“最后一公里”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任重道远。社会给予老人们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保障,虽然在医疗、卫生、健康等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政策与财政,但它们换回的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朝气蓬勃”。

  文/七江寒

来源:红网

作者:七江寒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3/11/423538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