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写作灵感枯竭背后的秘密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林旻煜 2017-04-12 00:05:54
时刻新闻
—分享—

  几乎每天都要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黄西蒙物语”中更新一篇原创文章。你的时间、精力和灵感都从哪里来的?我经常会收到诸如这样的来自友人的关切与好奇之问。工作之余,留给自己支配的时间精力并不比别人多多少,关键还在于怎么在繁杂事务与纯粹写作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有关时间利用的妙诀,以后有机会再说,有关写作灵感之事,我倒有一二想法。

  写作者莫过于天分型与苦吟型两种,且这两种状态不是绝对对立的,再有天赋的作者不经过大量阅读、写作乃至研究的过程,很难讲天赋能发挥到应有的水平,乃至有人始终被“雪藏”而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何处。

  另一方面,有些看起来硕果累累的写作者,貌似是凭借孜孜矻矻的训练才有了才情,但如果是朽木一株,再努力恐怕也难成大器。尤其在写作的灵感问题上,这的确对人的天赋有较高要求。

  王勃于滕王阁下吟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时候,大概没想到自己隐藏的锋芒绽放出的是最灿烂曼妙的文言佳作,千古名篇的背后是这个青年文士不羁的心灵与脉动。王勃的灵感就是一种天赋的才情,而非苦吟的结果,他没必要像平庸之辈一样斟酌字句,其挥毫泼墨之际,尽是蓬勃喷涌的才情,若起笔底波澜,便可姿态万千。

  这样的写作者就像一口永远不会枯竭的矿井,不用说外人,连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只要有了开辟才能的契机,就如狂风起落,矿中资源随风熊熊燃烧,永不止歇。

  正如福楼拜只在稿纸第一行写作,其他地方都留白,为其反复修改所用,这只是其展示灵感的严谨体现。有人发现了优秀作家们写作的秘密,却被最终证明为只是天才的个性,而非天才的来源。罗曼·罗兰在照镜子中寻找灵感,巴尔扎克喝掉了五万杯咖啡写出了《人间喜剧》,大仲马用蓝色稿纸写作……普通人没灵感时以头抢地也无济于事,天才总能从奇妙的行为里寻找创作之源。

  但绝大多数人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来自微小之处的宏大关照,以及在混沌中寻觅源头和细节真实的能力。这就需要一定科学的写作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实践了,某种意义上讲,方法和努力都到位了,大多数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写作者。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说,凭大多数人用功之少、努力之轻,远远还没到拼天赋的地步。

  其实,对我而言,写作灵感很大程度上并非来自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来自广泛阅读后的启迪感悟,尽管我不否认它们是写作者必备的素养,但更大的情绪、思想和文气,则来自对自己过往生命里苦闷、伤痛的折射。

  古人云,“文章憎命达”,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也将“创造生活的欲求”和“强制压抑之力”看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在一个有天分的写作者的世界里,记忆中的苦难常常能转化为精美的篇章。

  很多人所认为的50后作家名家名作众多,而70后作家则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前者拥有革命时代生活这个“富矿”,尽管其表述方式往往以控诉、伤痕来完成。但作家们拥有了共同的记忆,在文学表述上会有一种奇妙的默契,这也方便了评论家对其作出代际区分。而脱离宏大叙事的背景后,创作终究多是对个人生活与情感的诉说,在反观中寻求的是自己命运轨迹的得失沉浮。

  记忆是一片浩渺无际的海洋,有人选择对其沉默不言,有人选择以写作来告别往事,时刻让自己保持在“经历=反观=思考”的循环结构中,灵感之火则长存不灭。

  文/黄帅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4/12/426301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