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中模式仍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

来源:红网 作者:段晨 编辑:夏熊飞 2017-04-20 00:03:02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期,河北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开设分校一事引来众多争议。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直言:“它(衡水中学)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它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

  衡水中学,这座强悍的超级中学,这几年马不停蹄地进行产业扩张,在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广开分店,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输出教育模式”。若用应试教育的标准去评判,衡水中学无疑是成功的。它精确到分的时间管理与准军事化、标准化的流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的高分数,2016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考生人数高达139人。

  这些已经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他们母校褒贬不一。有人对它心怀感激,认为正是衡中精确到分的时间表培养了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办事效率。有人在迈入名校之后,惋惜自己“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有人认为衡中岁月是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至今不愿多做回忆。但是,无论如何,不可否认,在这个遍地出身歧视的社会,他们已然拿到好工作的通行券。

  这是一个多么吊诡的循环!企业在招聘时直言“非211、985的不要”,许多人为了一份优厚的工作、一个美好的明天,只能咬着牙拼命学习,求得一个名牌大学。投射到基础教育里,就出现了唯分数论。衡水中学、黄冈中学、毛坦厂中学,这些超级中学自然广受当地老百姓欢迎。一个地区的升学率上去了,当地政府脸上也有光。

  企业从其自身发展考量,不断提高门槛,择优而录。在市场经济里,鼓励竞争,没有什么不对。学生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学习也是正当。政府出于政绩考核,引进衡水中学也算可行,毕竟引进一所中学很难撼动素质教育的大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多方利益纠葛的局面里,究竟哪里出了错?

  中国自古以来都以科举考试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科举,许多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科举,他们完成了自身身份转变,实现阶级向上流动。当然也有其他途径,差序社会里,途经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卖官鬻爵、任人唯亲,但这些都不是寒门子弟很好的选择。时代在进步,选择日趋多元,我们当然不可能重蹈覆辙。然而虽然选择日趋多元,但对于现在国内现在的局面而言,渠道还是太少,一考定终身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

  回首看看,中国还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依然需要衡水模式来改变命运。考上名牌大学始终是自我实现最便捷的途径,同时也是最低成本的途径。美术、音乐等素质教育的成本太高,动辄上万元学费,贫困家庭往往无力支付。因此,没有必要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孰优孰劣。应试教育虽饱受诟病,却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为中国千千万万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机会。

  国人长期来养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这个世界却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它们各有其存在合理性,为何不能两者和谐共生?能够实现个人社会流动的渠道依然单一,为何不能给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不同的选择呢?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方是社会大同之道。

  文/段晨

来源:红网

作者:段晨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4/20/427100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