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人员成扶贫对象,荒唐闹剧谁在导演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司马清 2017-05-01 00:09:28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陕西省咸阳市纪委通报曝光了12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这是该市纪委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查快处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的一个缩影。(4月3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礼泉县西张堡镇西刘村村支书刘浩荣,违规将在职人员列入扶贫对象;旬邑县太村镇杨坪村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杨建虎,违规将在职人员列入扶贫对象……日前,咸阳市纪委对外通报曝光了近期查处的12起脱贫攻坚领域违纪问题典型案例,老百姓拍手称快的同时,不禁要问:在职人员咋成了扶贫对象?

  脱贫攻坚有项目有资金,让基层干部贪腐有了可能。一些地区争取“入贫”名单,原因就在于一旦入选特困地区,就会获得大量的扶贫项目和资金,而扶贫资金就是一些基层干部眼中的“唐僧肉”,不吃白不吃,吃了不白吃。

  在职人员成扶贫对象,原因在于基层干部权力过大。农村里谁家穷,谁家富,乡里乡亲最清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就是要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挑出来,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让一名穷人掉队,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最终实现精准脱贫。可是一些基层干部却玩起了暗箱操作,贪污侵占、套取资金、弄虚作假、搞假脱贫甚至靠“数字脱贫”来应付上级领导,该扶的没扶,不该扶的扶了,这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做法必然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不但拉大了贫富差距,也颠覆了扶贫攻坚的本意。

  在职人员成扶贫对象,根子还在于扶贫工作缺乏应有的监督。各地确定贫困人口的通行做法是政府机构根据扶贫资金规模和县域统计数据,测算确定具体村庄贫困农户的数量,再由村组遴选贫困户。在确定贫困户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个别村干部暗箱操作,大搞优亲厚友。报道中提到的一些村支书就是利用手中的职权,把救命钱变成不义财。如果在确定扶贫攻坚对象时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依靠群众力量,通过基层民主和透明程序,那些在职人员怎么可能成为扶贫对象呢?

  当前,扶贫工作已经转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中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新要求,强调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像陕西咸阳曝光的12起扶贫领域的腐败行为,与中央精准扶贫的要求背道而驰,极大地伤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影响了中央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预期。

  陕西咸阳12起腐败案例中,共有46人受到了党党政纪处分,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正所谓“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只有将干部手中的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大腐败成本,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在职人员成扶贫对象的闹剧就不会重演。

  文/维扬书生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5/01/428082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