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不打小孩日”≠反对一切惩罚

来源:红网 作者:梁剑锋 编辑:司马清 2017-05-02 00:03:57
时刻新闻
—分享—

  “国际不打小孩日”,即每年的4月30日。这个节日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

  在中国,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者不在少数。听到这个节日,估计不少“虎爸虎妈”们会跳出来怼上一句:“三天不打还不得上房揭瓦!”但是,暴力往往只能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棍棒教育”决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

  在笔者看来,“国际不打小孩日”值得推广,但也要理性对待。我们呼吁大人拒绝一切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但也不能让这个节日成为孩子“疯狂”的理由。

  在“国际不打小孩日”发展历史中,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可以说是奠基石般的存在.《公约》中规定:“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从中,我们可以将“打”定性为暴力行为。

  中国是禁止校内体罚的国家之一,但不在禁止一切体罚(校内体罚+家庭体罚)的国家行列之中。由此可见,“国际不打小孩日”更值得在家庭推广,反对家庭暴力。

  一般而言,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几率就越低。落后地区,大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做到纯粹依靠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如果连告诫性的打屁股、打小手等轻度惩戒都不能存在,那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去教育孩子?

  儿童的成长总归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孩子理解能力较弱的时候,纯粹的说教并不能让孩子完全区分对错。进行轻度惩戒,既不伤害孩子,也能让孩子意识到做错事会受到惩罚,是有其必要的。

  永远不要低估任何一个孩子的“机智”。“国际不打小孩日”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自然也就能成为儿童反对暴力的“武器”,但这不能成为孩子无视对错的“疯狂”理由。

  拒绝暴力不等于反对一切惩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找到孩子的个性特点,有针对地采取教育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文/梁剑锋

来源:红网

作者:梁剑锋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5/02/428108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