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人说你的文章太水,你怎么回应?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2017-05-03 00:05:37
时刻新闻
—分享—

  再好的作家恐怕也经不起“文章全集”的考验,因为没人能做到每篇文字都字字珠玑,尤其是海量创作的写作者,缺乏干货乃至文章水分太大,恐怕都是在所难免的。陈平原老师曾说,编者之所以不遗余力,非要穷尽所有资料不可,有时是不忍埋没天才,有时是基于学术判断,有时则只是为了显示自家迥异常人的见识或韧性。

  但是,对大多数写作者言,尚不及牛人的水准,如果还不能力求每篇呈现出自己最好的创作水准来,时间一久,就会被读者认为自己实力也就不过如此。尤其在新媒体、自媒体的环境下,发表文字易如反掌,但与较高门槛的报刊发文时代相比,也少了很多自我监督和改进的动力。想必在许多写作者、尤其是精力旺盛、血气浓烈的年轻作者身上,这个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起码在我身上,我会为此感到一丝隐忧。

  如今大家时间都很忙,传统意义上的市民阶层产生的闲暇的文艺,恐怕只能成为少数群体的选择,更多人渴望在眼前的文字里获得干货。这个干货要么是新颖的知识,要么是独特的思想,甚至是朴素的非虚构故事,总归不会是无聊的无病呻吟,也不可能是堆砌辞藻的文青呓语。

  不过,干货一定是烧脑的,这就对读者本身提出了较高要求。干货满满的一篇文字和胡诌八扯的散漫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智力创造非常不同,也因此区分了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所谓的知识付费时代,我宁愿花钱订阅深度文章,也不愿意花一分钟看无聊的网帖——除非是借此观察舆情动态。

  大多数人倾向于从自身经验出发,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而非从复杂世界及其囊括的知识结构出发,去理解自身的经验。但好的文章和好的读者,一定会摒弃个人经验的偏见,并力图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短板,而不会狂妄地以为世界的样子就是自己肤浅脑海里投射出的影像。

  文章写多了,在不同平台上发布的文章从写作一开始就有明确区分。

  我不会在严肃的时政评论里夹带私货,每个字词都力求严谨;时评写作则力求简洁明快,不打妄语,不做冗长复杂的叙述;发表在纯文学刊物上的文字,则力求个性,不走寻常之路;而写在自媒体上的文章,则更加随性烂漫,不会一板一眼,更不会有所顾忌。甚至有时候个人公号上的文字,成了“日记体”,从日常生活里去解读文化、社会现象,甚至可以避开公共话题,只是呈现出私人写作的面貌。

  不论怎么说,文章大体可分为公共写作和私人写作,前者重在说理,干货以知识和思想为主,后者重在抒情(广义上的抒情),干货以故事和情感为主。

  当然,不同写作者的风格不同,比如有人在公共写作里也特别喜欢“讲故事”,拉拉扯扯地把一些个人感受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反而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具备相当高的可读性和辨识度,很多大作家都是从这个路径走出来的。同理,在私人写作里,喜欢提供理性智慧者也会在抒情泛滥的时代里赢得更多读者的掌声,保持克制的写作姿态,是会得到成熟读者追捧的。

  文/黄帅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5/03/428223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