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的哲学如何成为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2017-05-14 00:03:53
时刻新闻
—分享—

  当代法国哲学家吕克·费里(Luc Ferry)在新著《论爱》中回应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用新的哲学观念来对抗传统价值准则的倒退,让当代人拥有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

  吕克·费里借用司汤达《论爱》的书名,似乎有向前辈致敬的涵义,但他要表达的爱的哲学远不是男女情爱这么简单。他对爱的重视程度如司汤达一样,“爱对于我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或毋宁说是唯一重要的事。”他认为,在当今时代,过去所有传统的历史的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理想观念都在倒退,与这种倒退为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某一种理念的执念,长此以往,这会让人陷入更加虚无和无意义的深渊。

  为了解决这个“精神分裂的”(吕克·费里语)问题,他认为,“爱将成为我们所有人无条件相信的唯一价值”。这个爱的理念,是直接绕开既有的对自由主义也好、民族主义也罢的诸多争论,因为诸多政治理念普遍把私人生活排斥在政治范围之外,进而会将政治理念功利化、经营化,甚至导致理念走向极端、激进。化解这种问题的办法就在用更为柔和、易达成共识的爱的哲学去面对纷争和日益抽离的人性关联。

  吕克·费里提出了一个“新意义原则”,以开启新的良好生活,这就需要借助生活哲学、智慧的引导,以及“爱的革命”的发扬。追求良好生活而非宗教追求的哲学定义,是他引出的第一条导线,进而在回溯哲学史中发掘此理念的内在合理性。

  正所谓“哲学就是哲学史”,寻找爱的哲学的理论滥觞时便可发现,从古希腊哲学到康德,再到二十世纪的现代哲学,在最伟大的哲人那里,哲学都被定义为良好生活和抵达幸福的途径,而不是故意用玄奥的理论来震慑读者。真正的智者往往不喜欢兜圈子,更讨厌功利化与技术主义的思路来思考哲学。

  但是,启蒙时代的哲人提出的人道主义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代的变化,其对生活意义的彰显,往往被描述成遥不可及的幻境,或者被政治话语所裹挟,成为利益共同体的理论来源。这并非哲学家的本义,也不被当代人所认同。

  吕克·费里发现,“生活的意义”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变化,但历史的演进存在一个内在的逻辑,其表征便是人道主义的内涵变化。这便是提出“第二次人道主义”的必要性。

  不过问题没有这么简单,逻辑链条中间还缺乏关键一环。作为崇尚严谨与精致叙述的哲学家,吕克·费里在这里思路清晰,毫不含糊。他提出,要理解爱何以成为新原则,就要从分析的、历史的和哲学的三个类别去思考爱的涵义,而哲学上的爱则是他最推崇的。

  而爱的哲学需要在公共领域内进行讨论,它不是纯粹的私人情感问题,而是对政治话语的回应。在批评了启蒙时代的首次人道主义理念存在的弊端后,吕克·费里将新时代的人道主义视为改变历史走向的介质,其本质上是将爱在个人领域的影响折射到公共空间中去,直到让人从政治话语中抽离出来,回归对美德与爱的尊崇。

  其中最重要、改变最大的领域就是教育与艺术,吕克·费里把它们看作爱的人道主义的重构对象。譬如,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消费时代成长期待的孩童早早地便面对一种“诱惑的危险”,孩童直接感受的快乐在时光流逝中被不断消费,在重复不变中感受不到更有魅惑力的快乐。

  吕克·费里对如此现象是不满的,他认为爱的革命能丰富成人与孩童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感知到教育中存在的新鲜问题,如此才能形成有所反馈的良性循环。在艺术上,后现代艺术和技术主义让艺术的传统美感被扭曲,或许有人乐于见到这种变化,但吕克·费里仍抱有传统的美学观,而对抗不断在意义解构的艺术世界的办法,便是动用爱的革命引发新的感知。

  这些想法描绘了一个近乎乌托邦的世界,它真的具有现实操作性吗?这恐怕是不少人对爱的哲学、新人道主义的质疑。吕克·费里也预见到了这个问题,正如他所言:“爱应该像碧蓝天空中的一道闪电,一种彻底的乌托邦。”或许他也认为这是一条乌托邦之路,但其路途并不艰险,即使是追求乌托邦,也是渐进的过程,是善意的、良性的与温和的,终究会符合大多数人的诉求。

  文/黄帅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5/14/429292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