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懂年轻人“忍辱负重”蜗居大城市的决心

来源:红网 作者:吴迪 编辑:王俞 2017-07-27 00:03:09
时刻新闻
—分享—

  昏暗、狭长的通道,两边是高高耸立的自建楼,这幅拍摄于北京唐家岭的旧照片刊发在7月26日《新京报》一版右侧,配文标题是《“蚁族村”变身》。这种自建楼之间的空间很窄,对面而住的人甚至可以通过窗户握手,于是,“蚁族”的房子有了个“有爱”的别称——“握手楼”。

  如今,原来熙熙攘攘的市井已成为一片生态林,走在公园中的“北京绿道”上的人们或许不会知道,几年前,这里曾承载过数万个梦想,见证过北漂们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这里有高大上的KTV与自助餐,到了夜晚迎来一拨又一拨年轻的面孔;这里也有数不清的路边摊,油烟和嘈杂伴随着下班匆匆回家的步履,成为最有生活气息的注脚。

  2009年底,北京市启动50个重点村改造工程,唐家岭就是五十分之一,而村中的“握手楼”以及楼中的人,就成了被改造的“百分之百”。其实像唐家岭这样聚居大量外来人口的“蚁窝”还有很多,比如群租房、地下室等。对此,北京市已陆续加大力度整治,一幢幢“握手楼”倒了,一批批住在这里的人离开。

  他们真的走了吗?或许吧。北京市为疏解大城市病,部署了许多举措,一部分人离开北京到更适合自己的地方打拼,据媒体报道,2016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07.5万人,比2015年末减少15.1万人,这也是18年来首次出现常住外来人口减少的情况。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选择留了下来,不止为生存,更为“人往高处走”的情怀。

  很多人都没有走。位于唐家岭北侧约四公里的史各庄乡,是在唐家岭拆迁后“一夜之间”发展起来的——大量人口涌入,使得曾经荒芜的村镇迅速有了生气。农民将宅基地上的房子拆掉盖起了三四层楼房,于是,新的“握手楼”诞生。与史各庄“崛起”相同的还有唐家岭西侧、南侧的后厂、马连洼、西二旗等地。所以,直至如今,这些地方早晚高峰的交通状况依旧是“灾难现场”。

  很多人都不愿意走。京张高铁已经动工,史各庄的西店村、定福皇庄村、沙河镇部分村庄位于铁路线上,不久前这里紧急拆迁,住在“握手楼”里的人们大多只是“挪了挪窝”,搬到周边不被拆的“握手楼”里继续生活。他们从一个唐家岭搬到另一个“唐家岭”,从一处地下室搬到另一处地下室,从五环搬到六环,只是为了能留在北京。

  这给其他城市带来一种启示:读懂年轻人“忍辱负重”蜗居大城市的决心从何而来,他们的心理诉求是什么,就能将其吸引过来。

  眼下,许多城市都为了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各出奇招,比如成都就业送户口、长沙发布“人才新政22条”百亿资金打造人才高地,等等。这些固然具有吸引力,但是要长久留住人才并创造价值,光砸钱、给户口是不够的。

  北京拥有二三线城市难以企及的就业平台、创业空间,这是他们选择北京、爱上北京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他地方值得借鉴之处。据《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111.3万人,其中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位列前五。不同层次、门类的就业创业形态,吸纳了海量人口,并继续吸引着人们。这就要求引才之地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建设平台、提供扶持。

  “蚁族村”拆了,但“握手楼”里拼搏的人和精气神儿还在,他们的蜗居,为的是寻找平台厚积薄发。如何搭建平台、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是招揽人才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吴迪

来源:红网

作者:吴迪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7/27/437162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