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信息公开堵上注册资本认缴制漏洞

来源:红网 作者:盘和林 编辑:王俞 2017-08-04 00:03:59
时刻新闻
—分享—

  注册资本高达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但实缴资本却为0元。记者日前采访发现,一些投资类公司以“0元实有资金”注册拿到合法营业执照后,再以高注册资本为“幌子”欺骗投资者投资然后卷款跑路。(8月2日《工人日报》)

  我国2014年起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是我国商事制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能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有利于鼓励社会投资热情、鼓励创新创业。但一些骗子钻政策的空子,故意将公司注册资本设得很高,给人企业很有实力的假象,然后以此为“幌子”欺骗投资者。

  对此,笔者认为,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在便利了企业注册的同时,也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新要求。有关部门除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宣传力度以外,还要从根源上消除信息不对称,在公示系统、工商营业执照上注明实缴资金与注册资金的区别,以避免改革成果被不法分子利用。

  2014年新修改的公司法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即新公司施行后,公司股东可以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记载于公司的章程。按照商事制度改革方案和修改后的公司法的规定,除法定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27类企业,其他企业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

  在认缴制下,公司股东在登记时只需承诺在一定时间内(比如10年或者20年)缴纳注册资本即可。所谓实缴制是指企业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是多少,该公司的银行验资账户上就必须有相应数额的资金。实缴制需要占用企业的资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创业,降低了企业资本的营运效率。而认缴登记制不需要占用企业资金,可以有效提高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长期以来,公司高额注册资金都被公众认为是具有实力的表现,于是一些不法分子以此作为骗人的“幌子”。早在2015年7月,新华社曾曝光吉林长春等地一些市民将血汗钱交给一些“注册资本达数千万元、但实缴资本为0元”的不法投资管理公司,却被公司卷走钱财一事。

  老年人等群体更是被忽悠的重点人群。《工人日报》记者从北京老年维权服务工作站发布的《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资十大典型案例》中了解到,涉嫌非法集资的10家投资类公司有8家的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其中有两家在1亿元以上。但记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有3家企业的实缴资本为0元,其他5家企业则没有公示出资信息。“一些老人就是看到企业的注册资本很高,觉得企业有较强的履约能力才选择投资的。”北京老年维权服务工作站负责人佟丽华说。

  这固然是不法分子的贪婪,但也事出有因。据悉,在我国新版营业执照上,只标明注册资本,并不注明实缴资本,而且在国家工商登记公司系统上,是否公布实缴资本也是实施自愿公示原则。实缴资本有可能是一个公众无法了解的黑箱。这等于给一些不法分子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钻政策空子的漏洞。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并不是带来骗子的根源,而是其中存在认缴金额等信息不对称问题。“柠檬”在美国俚语中是“残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核心是不对称信息导致了消费者可能买到“柠檬”,进而出现市场的低效率,市场失灵。消除“柠檬市场”的最根本办法就是确保信息公开、透明。从市场经济公平的角度来看,市场中的各个主体信息公开透明也是公平正义的要义所在。

  从商事改革的政策初衷来看,实施认缴登记制,核心在于降低准入门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从而激发市场活力,而不是刻意维护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只会带来市场混乱。因而,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补上“信息不对称”的短板,在所有涉及注册资本的地方都应当公示真实信息,以免误导消费者或投资者,从根本上讲这也是维护改革初心、为改革保驾护航之需要。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公众要明白一个道理,注册资金只是公司实力、诚实守信的一小部分内容,即便在商事制度改革之前,也存在虚假注资、抽逃注册资本等现象,而实施认缴制则有效避免了消耗司法资源、降低市场经济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公众切莫盲目迷信所谓亿元注册资本,而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也是相关部门今后需要长时间努力的重要方向。

  文/盘和林

来源:红网

作者:盘和林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8/04/43807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