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巩固调控成效亟需“一价清”式监管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王俞 2017-08-21 00:03:39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8月15日“一价清”制度实施,无锡市民购房可以和房价之外电商费、团购费等乱七八糟的收费说再见了。如再有开发商、中介、代理公司收取定金、保证金、诚意金、认筹金、电商费、团购费、居间服务费、信息咨询费等费用,买房人可当场拒绝,并可向住建局、物价局举报投诉。(8月20日《扬子晚报》)

  据我观察多年数轮中国房地产调控,大抵不出“过热-调控-再过热-再调控”周期律,不客气地说,调控差不多均未能跳出“屡涨屡调屡调屡涨”恶性循环怪圈。究其原因,国人心知肚明,庶几不是调控“老母猪屎——第一节硬”,未能“将‘组合拳’打到底”,进而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让政府“有形之手”调控回归市场“无形之手”调节。究其重要导因在于,赖以政府决策的楼市数据每每失真“像风像雨又像雾”,致使每次都让调控努力功亏一篑,让“只涨不降”“愈调愈高”一语成谶。我注意到,每次进入新一轮调控周期后,先是统计局部门定期发布房价持续回落的权威消息,继而是媒体和专家异口同声“初见成效”甚至“呼吁救市”大合唱,最后是调控被替换成救市。结果殊途同归,非但既有调控成果毁于一旦,而且楼市发烧卷土重来,房价飞涨疯狂反弹。

  本轮调控似乎有别过往。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调控策略和“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目标,2016年四季度以来,全国已有超过60个大中城市,出台了多达160多次各类房地产约束性调控政策。今年上半年被认为是史上中国楼市调控政策发布最密集的一次,自3月以来,已有60多地加码楼市调控。相较往年,今年楼市调控政策增加“限售”“限商”,全国楼市已开启“5限时代”,即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未来仍有加码可能性。接下来,调控似乎非但无有收缩迹象,反而呈现“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态势。而且,一些地方已经启动供给侧改革,尝试建立“加大土地供给”,推出“共有产权”“租售同权”“金融去杠杆”等一揽子长效机制。

  然而,既往经验教训昭示,愈是在调控初见成效的节骨眼上,一些奸商愈容易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处心积虑对抗和抵消调控成效。本轮调控以来,统计部门发布过多次“房价涨幅回落”利好消息,最新一次是,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其中,一二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连续回落,一线城市房价环比下降。专家们自然不甘寂寞,据此声称调控初见成效。问题是,不绝于耳的“楼市退烧”“涨幅回落”“房价下降”云云,与老百姓的现实感受却是南辕北辙。

  设若说,买房过程中打着各种名头向购房者或意向购房者收取费用,国人已然见怪不怪司空见惯;那么,在本轮空前调控加码过程中,乱七八糟的收费愈演愈烈,则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业内人戳穿“花头经”:为什么国人普感房价只升不降?原因很简单:开发商通过各种名头收费,把房价分解“瘦身”了。比如,某楼盘2016年10月销售一期时每平米均价2万元,2017年7月销售二期时开发商仍然宣布2万元。看起来房价似乎没涨,然而开发商放话了:“二期房子带装修,你需在购房时单独支付装修费,每平方7000元。”事实上,装修成本仅每平米3000元,多出的每平米4000元隐含房价上涨。再比如,开发商捆绑销售车位,每位要卖几十万,实质同属变相涨价。最天怨地怒人神共愤堪称奇葩的是,有的开发商赤裸裸地通过中间人,每套房子向业主索要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茶水费”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开发商在房价上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伎俩,绝非无锡一处,“一价清”显然剑有所指。

  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快建立长效机制。这是继去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再次就房地产业发展及调控提出明确要求。可以说,目下正值本轮“短期调控”向“长效机制”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巩固已有调控成效,为建立长效机制打开窗口迫在眉睫,亟待监督部门效法无锡,拿出“一价清”之类维护调控秩序、规范经营行为的履职作为。

  文/陈庆贵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8/21/439894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