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崛起折射城市专业化发展新趋势

来源:红网 作者:盘和林 编辑:夏熊飞 2017-08-23 00:04:29
时刻新闻
—分享—

  据杭州日报报道,近日,民间智库“智谷趋势”刊发的一篇文章《时隔十年再看“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在新赛道上,上海已被杭州甩下半个身位》,引发网友、社交媒体甚至学界的激烈讨论。

  其实,“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只是当年上海市领导,从创新角度的自谦性发问,并不是指城市竞争力或创新环境。但近十年来屡屡被人提及、误读。在中国,类似城市竞争的话题一直是热门,例如,最为广泛的是北京到上海的南北“双城记”,北上广的广州已经被深圳所取代,还有就是深圳赶超香港等等,不一而足,但总是能撩动国人敏感的神经。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话题,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统计学价值,上海被杭州甩下半个身位之说并不具有科学性。仅仅从评价城市最关键性指标GDP和人口两项来看,杭州在很长一段时间来看还是没有办法与上海比肩的: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中国城市GDP排行榜上,上海依旧高居全国第一,为26688亿元,而杭州仅居第十,为11700亿元。人口差距更大,上海现在有2416万人,而杭州只有889万人,是前十名中唯一千万以下人口城市。

  当然,简单强调“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是误读,或许让我们犯错“买椟还珠”式的错误。文章称“上海已被杭州甩下半个身位”必是标题党的手法,但是文章提出的思想还是一颗“珍珠”:在上海北京这类超级城市之外,杭州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即以较小的体量,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撬动和连接巨量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文章判断杭州并不需要向超级城市发展,未来依然可能与上海共同成为“杭州湾经济带”发展引擎,甚至为中国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探索新思路。

  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思考。上海和杭州是否出马云,真的不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判断标准,至少不是全部。但十余年来,人们一直将这种“谬误”屡屡重提,更多折射出人们一种“大城市焦虑”,类似上海这样极大化的城市规模所带来的堵车、高房价等“大城市病”,严重影响了民众对幸福感的追求,“首堵”“魔都”等词语则是人们无奈的自嘲。而杭州城市规模的“小而美”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换言之,杭州与上海之比并不是规模、GDP、创新之比,背后隐藏着城市空间与产业格局的新趋势。从城市地理学来看,一定的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一定的城市体系(或规模),城市体系(规模)是产业空间组织的表现形式,例如东莞的制造业、杭州以本土的的世界级科技企业阿里巴巴生态,都决定了其城市的气质。

  在传统的城市经济学中,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农业生产过剩,足够的粮食,以养活城市的居民;城市生产,城市居民生产出某种服务或产品,去交换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交换的运输系统,粮食与城市产品便利的交换。运输系统起到的桥梁作用,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传统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往往与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相关,在这个时候生产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城市往往追求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种基于发达的信息网络而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改变传统城市的空间格局,也促成了新国际分工,并出现重新城市化。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城市体系往往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越来越多的城市日趋专业化,如工业城市、服务业城市等等。事实上,上海近年来也是在金融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传统工业向高智能化产业升级。

  信息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思路,不再去一味追求规模,而是寻求“专业化”。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专业化城市更容易产生就业聚集、提升民众幸福感,也能更容易提高生产效率。杭州一直被称为“1.5线城市”,甚至认为已是“一线城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专业化,杭州以阿里生态大本营(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菜鸟等)为世界级名片,在城市产业与生活信息化、数据化、移动化等多方面,都在中国处于领先位置。2016年,杭州信息经济增加值2688亿,占GDP总量的24.3%,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更提高到24.8%,杭州信息经济的比重已和坐拥华为、腾讯、中兴等一大批IT和互联网巨头的深圳相等。

  在信息网络时代,传统的区域城市体系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站在更久远的未来来看,过去在国家城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的大都市可能失去在国家的重要性;一些位于对外开放边界地带的城市可能获得较快的发展,地位上升。在这个意义上,“上海已被杭州甩下半个身位”也并非杞人忧天。

  文/盘和林

来源:红网

作者:盘和林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8/23/44013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