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子女一起读大学”不该有市场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王俞 2017-09-21 00:01:51
时刻新闻
—分享—

  45岁的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17级新生吴静春是哈尔滨人,今年和女儿一起参加高考。女儿考取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9月3日入学,吴静春则被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录取。关于和女儿一起考大学的原因,她说:“一方面是想证明自己能力不差,另一方面也希望陪伴女儿共同成长。”(9月19日澎湃新闻网)

  每年高校新生入学季,和孩子一起“上大学”的,大多是残疾新生的家长。比如今年考入北大的甘肃学生魏祥,又比如今年考入杭电的“中国版霍金”邵镇炜。父母没得选择,只能随孩子进大学,充当生活不能自理孩子的“腿和手”。然而,和子女同时考上大学,则是另一番故事,演绎的正是“中国式不放手教育”的极端版本。

  拿这位“母亲大学生”为例。女儿从上小学开始,她就担当“陪学”角色。女儿上小学,她的心理角色是小学生;女儿上初高中,她也将自身置于初高中生的角色。女儿遇到难题时,她也冲在前面,无非是想向女儿证明,“这点苦算什么,我这么大年龄重拾课本都能克服,何况是你”。中国中产家庭重视教育,父母陪伴子女成长值得提倡,但全身心陪伴子女学习,对子女身心发展只怕是双刃剑。

  这则新闻中,妈妈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为何和女儿一起上大学”。而新闻中失语的女儿是什么心境,其实可以想象。在学习成长中,一直有一个恨不得代替自己的妈妈冲在前面,自己压力该有多大?幸好她足够优秀,如果妈妈考上了好大学而自己落榜,岂不成了笑柄?笔者完全理解这位妈妈对女儿的疼爱和陪伴,但在子女学习成长上,陪伴也要有边界,陪读已经备受争议,何况是陪学?用复制子女人生的方式教育子女,会让Ta失去独立行走的机会,“不放手教育”走向极端,带来无形压力事小,扼杀子女独立创造性事大。

  不是陪残疾子女上大学,而是重复儿女的求学生涯,和儿女成了“同时上学的同学”,这是中国式陪读的极端版本,持“子女学习中心论”的人士,可谓找到了完美范本,可你有这位女士家庭的经济条件吗?这更像是有钱人的专属游戏。愿“和女儿一起上大学”只是个例,愿“不放手教育”少一些市场。

  文/程振伟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9/21/443074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