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戏曲进校园要返璞归真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王俞 2017-10-10 00:08:3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戏曲进校园,作为当代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在各省市都得到具体落实和不断推进。不可置喙的是,戏曲进校园的确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大中小学生中间发挥了培养戏曲观众、演员生力军,避免戏曲艺术断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问题在于,戏曲进校园,依旧存在效用短暂、改良过度、形式单一等弊病,导致戏曲进校园的功效大打折扣。个中症结,恐怕要归咎到中国戏曲的根,被忽视甚至抛弃。

  比如,近年来,戏曲进校园为了迎合青年学生的审美需求和观赏品味,特意对传统老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广东粤剧在进入大中小学时,着重引入《牡丹亭》《白蛇传·情》《倩女幽魂》乃至由网络游戏改编的《决战天策府》等新编、神话粤剧,在某种程度上的确革除了传统戏曲剧情拖沓、舞美素净、唱腔版式单调的缺点。

  但是,粤剧艺术,包括所有的戏曲艺术,都是渊薮深厚、代代相传的文化产品,如果越过以往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而直接为未接触过戏曲的青年人呈现与传统骨子老戏大相径庭的新戏,很容易让青年人先入为主地将戏曲艺术定性为:戏曲是与歌剧、舞台剧大同小异的舞台艺术形式。毕竟,目前部分新编剧目已经将舞美打造成电影偏好的蒙太奇风格,将板腔替代成电子音乐,将千军万马毫无遗漏地搬到舞台之上,从而将中国传统戏曲包装成难以识别的舞台产品。

  而传统戏曲的虚拟化、程式化被看作是沉闷和落后的象征,中国戏曲艺术自身固有的、不可复制的根被弃置一旁。

  这就警醒我们,戏曲进校园,要有观众意识,更要有产出意识、传承意识。戏曲进校园最大的目的,不在于用花巧的剧目取悦青年观众,也不在于不假思索地将产出的戏曲全部更迭为以现代审美和现代艺术情趣为主的剧目,以博观众一笑,让戏曲成为青年学生生活的匆匆过客。长此以往,戏曲艺术就会成为青年学生漠视的精神文化产品,将戏曲艺术等同于一切搬演上舞台的表演,而没有领会到戏曲的特色,更不必说理解到戏曲与中华文化本身的密切勾连,如此,又怎能希冀戏曲艺术会在青年学生中长久繁盛呢?相反,戏曲进校园的要义,就是在观众心中播下戏曲的“种子”,让观众真正从戏曲的内核爱上戏曲,使戏曲成为其一生中不可脱离的艺术产品。此时,戏曲的传承方为找到真谛。

  而毫无疑问,最能展现戏曲内核的,是朴素而真挚的传统老戏。返璞归真,是戏曲进校园必须把握的一个重点。要青年学生一生爱上戏曲,则从入门开始就要展现戏曲的深厚情感和真切内涵,用中国特有的叙事方式、情感追求让每一青年学生都在自觉成为戏曲艺术的粉丝。倘若我们能够把握戏曲艺术的精髓,将最为本真、最为核心的戏曲珍宝呈现于青年观众面前,将经历得起时代考验的骨子老戏传入校园,相信青年观众对戏曲的热爱持续度、了解深入度都会大幅提升。

  一段西皮二黄、一个翻转水袖,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是经过前辈艺术家千锤百炼锻造而成的戏曲艺术精华,观众往往可以通过这些程式表演、固定唱腔与演员产生深切的共鸣,达到良好的艺术反馈和表演效果。这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独有的特征。如果一味将之视为糟粕,进行空中楼阁式的改造,实际上是过犹不及。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抛弃传统。戏曲艺术是经验艺术,不能因为时代的迅猛发展而进行过度改良,而要从戏曲演员、校园文化管理者以及学生几方面形成合力,使各大校园形成聚集戏曲观众和演员的洼地,而不是自觉排斥传统戏曲、传统文化的知识养成所;使剧场之中,不再是满头白发、零星观众,而是满堂喝彩、再就华章。

  文/刘浩田(华中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0/10/444333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