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孙杨论文答辩:体育与学霸并不矛盾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夏熊飞 2017-10-18 00:02:1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14日,孙杨在苏州大学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其硕士论文对去年里约奥运会自己夺得200米自由泳冠军进行分析,并在答辩中使用了SWOT分析、反木桶理论等等一系列分析法,震惊网友。甚至有人称:“这是一个被体育耽误的学霸”。细品此语,再看此景,不禁引人深思:体育生与大学霸,难道就真的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了孙杨,体育界大学霸还有南京师大博士生、中国女排悍将惠若琪,暨大硕士“飞人”苏炳添,“跳高吴彦祖”清华的王宇等,可谓不胜枚举。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才能与学术才能本身是人类固有的不尽相同的两项机能,前者侧重自然机体本身,后者侧重思维运转与实践创新。如果将其混为一谈,甚至将两者视为此消彼长的矛盾,则难免出现对体育人才的偏见。

  同时,孙杨、惠若琪等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以自身或所在专业领域作为对象,已经探索出融合体育与科研的可行之路。一方面,这种研究脱离了一般科研与对象的距离,在毫无隔阂的情况下进行的探究,资料真实可靠而又全面丰富;另一方面,体育学作为一种科学,并不能因为群众性体育健身事业的开展而降低其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相反,体育科学应该以众多运动、赛事的领军人物作切入点,挖掘出每一个项目的发展方向和完善路径,矫正体育科学的较低定位。而在此语境下,体育界人才从自己着手,就与体育科学的发展一拍即合。

  可见,实际上,体育生与大学霸并不矛盾,甚至是一荣俱荣的发展共同体,而矛盾的,是我们对体育生乃至对体育在教育领域地位产生的偏见。

  长期以来,体育生被一些人作为“成绩差”“素质低”的代名词。在唯分数论的背景内,体育生的特殊招生政策和院校设置,也让体育生无形中成为学生中的独特分子,乃至众矢之的。譬如,“你的数学是体育教师教的?”在当下已经成为调侃某些同学文化课落后的常用语。问题在于,这里的体育老师,即从体育生成长出的人民教师,要不要背这个锅?体育事业在教育领域,难道就真的如此不堪?

  其实,以体育事业为抓手推动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是扩大其他文化教育事业影响力的先导,而二者密切勾连,不能有所偏废。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人才,人才的跨界发展、多面成长俨然也是当代育人的标准,体育人才能够在自身领域,甚至其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与其个人不懈努力息息相关。一味将体育当作其成才障碍,以偏见看待体育生的学霸成长之路,岂非有失偏颇?

  因此,正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所言,“不懂得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体育在学校教育、社会观念上的地位需要调整,对体育生的无情指摘需要停止,而这种改变的达成,必须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形成合力。比如,是不是可以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将体育课不得让位于“应试教育”,必须与普通文化课程等量齐观确立为教学宗旨?又如,是不是可以将体育生的科研项目作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一个独立方向,在经费、物资、教学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体育科学突破滞后的藩篱?

  如此探索,皆是着力破除社会偏见,重塑体育生、体育事业在社会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地位和价值,让体育成为健全人格的标志,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普适观念之一。毕竟,我们不需要纸上谈兵的“学霸”,而需要德才兼备、敢于实践、多向发展的真人才。

  文/刘浩田(华中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0/18/445002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