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二孩随谁姓”,没必要太纠结

来源:红网 作者:张贵峰 编辑:夏熊飞 2017-10-20 00:04:21
时刻新闻
—分享—

  二孩时代,孩子跟谁姓在一些家庭里产生了分歧。有人觉得孩子随父亲姓是传统,也有人觉得孩子随母亲姓也未尝不可。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对2032名受访者的一项调查显示,47.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应该随父亲的姓。54.7%的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23.2%的受访者则表示对此不能接受。(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在“全面二孩”语境下,“二孩”究竟应“随父姓”还是“随母亲”,近年来,确实是不少家庭十分关心,甚至会引发一些家庭矛盾纠纷的一个问题。这正像此前媒体曾报道的,“‘二孩随谁姓’渐成中国部分家庭心结”。这种背景下,上述“54.7%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调查结果——意味着,多数人已能接受“孩子随母姓”,当然有其值得欣慰肯定之处。

  但尽管如此,对于“多数人能接受孩子随母姓”调查结果,及其背后的“随谁姓”问题本身,笔者仍然觉得,实际上都没必要太过在意、计较甚至纠结;而无论“随父姓”还是“随母姓”,更理性和现实可行可取的做法其实都应该是:充分尊重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婚姻家庭风俗习惯。

  在这里,恐怕首先要看到,即便“54.7%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的调查结果,是完全真实准确的,但口头上的“能接受”,与行动上的“已实施”,恐怕很可能并不是可以简单画等号的一回事。如据此前媒体报道, 安徽省长丰县曾以“随母姓奖千元”方式鼓励民众让孩子“随母姓”,但该政策实施3年的结果却仅仅是,“该县有30户新生儿家庭主动申请新生子女随母姓”。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家庭在“孩子随谁姓”上的实际选择仍是“随父姓”。

  更重要的是,针对“随谁姓”问题,还应充分意识到,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随父姓”传统文化,与“男女平等”等现代文明价值并不是必然绝对矛盾、不可兼容的,更不宜简单视为一种必须革除舍弃的文化“糟粕”,而是有其基于“慎终追远”价值观的历史和现实合理性的。因为这种“随父姓”传统,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沿袭久远并早已被人们普遍认同遵守,既是一种不断通过历史演化形成的自生自发秩序,也是一个社会所的重要“公序良俗”基础所在。因此,充分尊重这种传统,不仅有利于彰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维护包括家庭婚姻在内的社会秩序的和谐。事实上,这种“随父姓”传统,并非中国独有,亦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传统。另一方面,从现代法治角度看,无论“随父姓”还是“随母姓”,其实都是纯属个人私权、自主决定范畴内的,“法无禁止”的“家务事”,根本无需外力去倡导或反对。如据《婚姻法》,“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实际上,如果仔细品味一下目前伴随“全面二孩”而集中出现的“二孩随谁姓”问题,不难发现,一些二孩母亲及其背后的外公外婆,之所以要求“二孩应随母姓”,强调“我是家中独女,父母也有延续香火的想法”,相应的观念事实上同样也是完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因为,女方自身同样一般也是“随父姓”的,这意味着,所谓的“随母姓”,其实主要是“随外公姓”而非“随外婆姓”,也就是说,“二孩随母姓”归根到底还是另一种形式的“随父姓”。而既然如此——“随父姓”与“随母姓”都源自传统文化,显然没道理也没要将两者厚此薄彼地对立起来,并为此纠结不已,简单认为前者就是传统、落后的,而只有后者才是“现代、进步”的。

  文/张贵峰

来源:红网

作者:张贵峰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0/20/445195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