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付费”火了,未必知识就火了

来源:红网 作者:蔡可君 编辑:夏熊飞 2017-11-18 00:02:16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在今年双十一,除了淘宝、天猫、京东等购物平台疯狂大促外,新世相读书会也推出了一场售卖知识的狂欢。新世相于11月10日发布了一篇《我把未来的365天,一天一天卖给你》,在其中促销365元的会员年卡(1天1元),用低价售卖书籍的精读音频,名人学者的讲书等知识。文章随后突破100000+阅读,有评论称“感觉买下就是涨姿势”。

  在刚过去的十月份,“豆瓣时间”推出了《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邀请50多位知名学者一起推出新专栏《刘苏里·名家大课》,知乎live也邀请歌手胡德夫做了实时问答互动。可以说,在2017年,“知识付费”的现象已经火了,让人觉得,似乎在眨眼之间就开启了全民读书时代。

  然而,“知识付费”大热真的意味着知识热吗?答案是未必。

  “知识付费”热的背后,不是“知识盛兴”,而是相反的“知识焦虑”。在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不光迈得太快,还迈得太碎。太少、太碎的时间让所有人都停不下来去安静地阅读、慢慢地吸收知识,这让人们对快速有效就能获得的知识有了很大的需求。这种缺口一旦形成,就有了“知识付费”的生存市场。

  “知识付费”看到了这一缺口,却很难真实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知识付费”在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快速”,而难以实现“有效”。

  不能否认的是,“知识付费”的确适合碎片化阅读,并能够吸引人读书,它甚至还提高了人们对知识有偿的认识。

  现如今,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安静地坐下来,专注地阅读一本书并进行思考。而听书的方式却能够让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轻松地获取这本书的内容,甚至还有名家进行“接地气”地解读。如此深入浅出的知识产品能够让人将读书这件事从学生时代重新“捡”回来。试问,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一旦“知识有偿”这个概念深入人心,还能让人抱着“不能浪费钱”的心态去尝试阅读,能提高社会对“知识版权”等延伸概念的认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我们需要质疑的是,“付费”的知识是否真的有营养,是否真的能被读者有效吸收。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对一本书也有一千个注解。“知识付费”售卖的是被他人加工编辑,进行浓缩过后的知识。而浓缩后的精读音频、名家解读可能会让读者“人云亦云”地理解,未必能够真正锻炼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况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购买知识”的行为只是求一个心理安慰。其实,在快消时代,不光是“知识付费”,人们对很多事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就像“买来也不一定会用”的购物欲和微博上“马了再说”的技能帖一样,人付费了知识后就会有一种“得到了”的感觉。这种得到感如果弥补了焦虑感,人就很难真正地坚持阅读。因而,“知识付费”未必能够让人有效获得知识。

  总体而言,“知识付费”的大热现象仍然是“快消”时代的产物,它给了渴望知识却没有时间获取知识的人一种全新的选择,但并非是一种真正享受知识的选择。它根植于“快”生活,也就难以回归于“慢”文化。

  文/蔡可君(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蔡可君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1/18/447781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