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地气永远是沙县小吃的新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全林 编辑:夏熊飞 2017-12-16 00:04:24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一元进店、二元吃饱、五元吃好”的沙县小吃,因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经营模式陈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被逼到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该怎么转?一方面,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市场自发调节,涌现出一批沙县小吃餐饮连锁企业。(12月14日《福建日报》)

  小吃这东西,是一种文化,名气越大,走得越远。由于地缘相近,沙县人最先到厦门、福州等城市开拓沙县小吃市场,随后又到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北京地区做小吃。沙县小吃一步步走向全国,即便到中原腹地一个小县城,也不难找到三五家挂沙县小吃牌子的饮食店。据2016年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公布的资料,沙县小吃店已遍及全国各地,全县外出经营沙县小吃2万余户,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营业额超过60亿元,经营纯收入达8亿元以上,呈现中国餐饮行业中经营店数最多、经营区域最广的态势。

  据说,沙县小吃已有1600多年的传承,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手艺,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吃文化。有记载的沙县小吃有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个品种。其中,有63种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沙县小吃尽管名气大,但沙县人也不是天生都会做小吃。沙县小吃的大名,也是在生意场上磨合出来的,顺应市场需求,跟着消费者口味走,与时俱进,才有今天的辉煌。

  有一个必须尊重的事实是,不是沙县人做的沙县小吃,未必就不算沙县小吃。外地人跟着沙县的师傅学做沙县小吃,手艺学成了,做出来的小吃,也算沙县小吃。但假以时日,无论是沙县人还是外地人,做出的沙县小吃必然要打上当地的烙印,不然的话,就难以吸引消费者。

  小吃之类,流入到哪里,就会添加那里的元素,不可能是原汁原味一成不变的。真的不变,就不会接地气,肯定吃不开。武汉小吃热干面很有名气,但现在各地的“武汉热干面”各有千秋,并非所谓标准化。沙县小吃的广流远布,亦是此理。固守所谓标准化,必是死路一条。

  沙县小吃之所以能红遍天下,其优势是经济实惠、口味不错,扁食加拌面被打工族称作情侣套餐,还有蒸饺、炖罐、小炒等,品种丰富,食样多彩,方便又可口。所以,对沙县小吃不必苛求非沙县人所做,更不必自缚枷锁,追求什么“标准化”。物美价廉又合口味,比什么正宗都重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是传统“夫妻店”,还是特许店、直营店,各方面的沙县小吃从业者交出的答卷多种多样,这样的标准化,才有市场前景。

  文/张全林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全林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16/450487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